一个休闲的双休日,我正在阅读。
“李老师好,江口有竹制品卖吗?”一位文友的微信打断我的思路。
“你好,有的,你想要什么样的竹制品?”
“小筛子,想用来洗东西,环保。”
“好,我这就出去帮你快递一个。”
不经意间,一个竹编小筛子唤醒了我的童年记忆,把我带进绵延的乡愁里……
老家的房前屋后、田野乡间随处可见一片一片翠绿的竹林。小时候在农村生活,家里的菜篮、摇篮、簸箕、筛子、鱼篓、箩筐、鸡笼、竹椅、竹床、畚箕等,绝大部分生产生活用具都是竹子做的,是父辈们巧夺天工之作品。农闲时节,他们会在天蒙蒙亮时起床砍竹剖篾,以一双巧手,将一根根翠竹,编成一件件各式各样的日常生活用具。除了满足自家使用,等到圩日,还会把多出的部分拿到街上去卖,换回一些其他生活用品。
奶奶留给我记忆最深的是那个盛满爱意的竹编小收纳篮。村里蚊虫、老鼠、蟑螂特别多,猫咪也特别贪吃,有点好吃的东西稍不留神就会被糟蹋了。因此,奶奶专门编织了一个收纳小竹篮。早餐后伺候好家里的鸡鸭猫狗,奶奶就提着劈竹刀向屋后的竹林走去,在竹林里细细地挑选着用来编织篮子的老竹子。奶奶编织东西讲究美观、大方、实用,不允许有半点粗糙。午觉起床后,奶奶编织菜篮子的工作就开始了。一把劈竹刀,一堆竹片、一扎竹篾、一双上下翻飞的巧手,是奶奶给我最直观的印象。她首先把竹子劈开,剖成竹片,再一片片削成粗细均匀的篾片。只见她拿起篾刀在篾片上来回刮磨,去除表面青皮、修边,两三遍过后,篾片基本上薄至一毫米,长度厚度根根精准齐平。在编织的时候,竹篾在奶奶手里翻飞,左插右穿,杂乱的竹条扭成带花纹的花边儿,我眼里闪烁着惊羡。当正午的阳光匍匐在小院的花墙上时,一只精美大方的收纳小竹篮便在奶奶翻飞的指尖大功告成了。记得这个小竹篮子一直静静地挂在老家厨房的房梁上,每当我们放学回到家,奶奶总能变戏法似的从里面拿出好多吃的:焖熟的香蕉、煨熟的花生、纯手工米饼、甘蔗、橘子、黄皮、龙眼干等。有时奶奶不在家,我们就踩在板凳上踮起脚尖把小竹篮里自己喜欢的东西搬到二厅的石磨上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那些小零食都是奶奶舍不得吃留给我们的,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奶奶的爱就如一缕缕阳光,温暖着我们的童年。
家里七叔最会编织竹椅和竹床。他手脚快,脑子灵,能吃苦。村里的叔伯总是提前把竹子砍好拖回来,一家家排着队等着七叔帮忙编织竹椅竹床。七叔的编织工具不复杂,一把篾刀就能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劈成各种各样的竹片,也能劈成薄薄的篾青。有时我们坐在旁边看他剖竹削篾也是一种享受。只见七叔用锋利的篾刀轻轻一勾竹筒,开个口子,再用力一拉,竹子就被劈开了一道口子,啪的一声脆响,裂开了好几节。然后,顺着刀势使劲往下推,竹子节节劈开,“噼啪噼啪”的响声像放鞭炮一样,我们都觉得很过瘾,这就叫作“势如破竹”。
七叔不善言辞,但一提起做竹椅的老行当,话匣子就打开了:“剖的竹片,要粗细均匀,编的竹椅才方圆周正美观,硬朗耐坐;织的竹床,才光滑细腻,凉爽舒坦。”他编织的竹床和竹椅所有接头之处都做到藏而不露,宛如天然生成、浑然一体。他从不担心积货,十里八乡的乡亲总会慕名而来订货。在物资匮乏的那些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七叔靠着细腻的竹编手艺,农闲时赚点儿补贴家用,有时也会给我们三两块零花,满足了我们的童年梦想。
随着时代的进步,家用器具逐渐被塑料、铝制品等代替,竹器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篾匠纷纷转行谋生,古老的篾竹手艺濒临失传,七叔的竹编生意也像那些竹制品一样,由青转黄,但他从未放弃竹编手艺。“塑料制品虽然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但是,现代人更崇尚绿色环保的竹制品。”现在74岁的七叔这样说,他依旧手握篾刀忙碌着,并且希望这个手艺能一直传承下去。空余时间,七叔会走进各学校,带领学生学非遗,长知识,激发孩子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器物有魂魄,匠人自谦恭。守得住寂寞,耐得了平淡,捱得过岁月,就算没什么生意,七叔回忆起以前的兴盛,仍是满脸笑容。
在环保意识渐浓的今天,传统的“纯绿色”竹制品、木制品又逐渐有了一定的市场,重新受到人们的欢迎。如今,奶奶编织的那个收纳小竹篮已随她的离去而变得日渐斑驳。七叔这双编织了无数张竹椅和竹床的双手,也随时光流逝逐渐苍老。曾经翻飞穿梭、纵横交织的竹篾啊,俨然已成了时光的礼物。现在的人们,还会有耐心去等待一棵翠竹长大成林,再用这些竹子编织出屋前檐后细细碎碎的时光吗?也许不多了。但总会有人和我一样,想去留住旧时光里的种种感动,留住那一抹浓浓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