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清秋,丹桂飘香,风中翻飞的黄叶如蝶轻盈柔美,不禁使人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直视感,奉献、感恩与教师节的字眼立马蹦入脑海,中师毕业为人师二十几载的同站三尺讲台的同仁们,在人间烟火中过得可好?中师生朝气如虹的年华,回忆似初阳冉冉而升。
香港回归那年的9月,我带着一身黄泥土的气息,踏入师范学校,成了一名中师生。我报读的是普师班,班里有65个同学,其中男生20个。同学们多数来自农村,大家都是通过黑色七月中考,考上了当时令农村的父老乡亲羡慕的师范学校。鱼跃龙门,这意味着一旦学业毕业,国家包分配工作,捧上铁饭碗吃上国家粮。
上中师的第一年,每周晚自习有一节演讲课,每人限时3分钟。起初大家都挺紧张、害羞,轮到上台演讲的同学,刚讲一两句话,又低下头,手脚哆嗦,看看台下的同学,不知讲啥,词不搭句、断断续续,脸上飞红云,热辣滚烫。一分钟宛如度日如年。我是班里三分钟演讲的课代表,倍感压力,也倍感荣幸,我得想法子让同学们克服胆怯心理。后来大家逐渐熟悉之后,好像一个个青柿子经秋风拷打后造就一身黄金甲,脸皮厚了,话匣子打开了,三分钟到了还意犹未尽。同学们讲童年的趣事、中学时代的师生友谊、家乡的风土人情等,三分钟演讲的锻炼,为日后登上三尺讲台为人师,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
20世纪90年代的乡下中小学校是没有军训的。上中师的第一个月学校就举行军训了,一身戎装,英姿飒爽,略带几分威严的教官出现在同学们的眼前。“原地踏步,一二一、一二一,立定”。教官的大嗓门像走街串巷宣传车的大喇叭,富有节奏。同学们紧张的心情和敬畏的心态夹杂在一块,在艳阳高照、秋老虎的拷打之中,短短数日,同学们挥汗如雨,本就不白的脸色更黑了。两周的军训生活落下帷幕,在军训汇演比赛中,我们974班凭着出色的表演一举夺魁,给青春回忆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让同学们感悟出了成长的秘密——付出努力终有收获。
中师生生活,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往复循环,充实而忙碌,偶遇爱情的光临,点缀青春。忽然某日,班里有个男生剃成光头,光溜溜的,成了班里的热点人物。花季雨季的年华,对异性的爱慕情愫,想必是谈恋爱受挫折?同学们猜想。立马寻找该同学生活的蛛丝马迹,种种迹象表明该同学确实喜欢班上的某个女同学,而那位公主并不接受他拋来的橄榄枝。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吊死在一棵树上,从头开始吧,于是剃了光头,估计该同学当时是这么想的。还是比较保守和纯情的年代,同学之间的恋爱无非是聊聊学业、聊聊毕业后的想法,偶有拉一下手而已。当三载同窗画上句号,同学们各奔前程,校园里的初恋基本都是无疾而终。数年之后,每当忆起,那青涩、唯美的暗恋、初恋,宛若一帧帧风景展现在脑中,令人心醉。偶遇暗恋初恋对象,为人父为人母的同学们莞尔一笑,打声招呼、心中五味杂陈,如诗句所言“忽有故人心上过,回首山河已是秋”。弘一法师说:“遇见,是因为有债要还;离开,是因为还清了。缘起,我在人群中看见你,缘落,我看见你在人群中。”拥有或放弃都是一种美,顺其自然。
青春是一张驶向远方旅行的单程车票,没有回头路,唯有旅途风景。中师毕业之后,大多数同学都回到乡镇做一名乡村老师,在三尺讲台上耕耘描绘着桃李花园,让草长出一片绿洲,让花绽放夺目光彩,让树枝繁叶茂、挺天立地,一批批的莘莘学子走出大山,洗脚上田,用知识拥抱城市的繁华,改变命运。
据不完全统计,1983—1999年,优秀初中毕业生考入中等师范学校学习三年,简称中师生,毕业后回到中小学校当教师,17年间,全国中师生总数量达到400万人。这一群体中大部分人现在集中在乡村教育的一线和部分城市基础教育学校,为国家基础教育默默奉献毕生。
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国家不断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不断提高,社会尊师重教也蔚然成风,中小学教师过上了有尊严的生活。如今首批中师生已经到花甲之年,或许再过20个春秋,最后一批中师生就已船到码头车到站退休了,中师生将淡出大众的视野。但他们平凡的一生也曾焕发盎然的生命,束束微光汇成灿烂云霞。致敬一代中师生!我骄傲,我是中师生,青春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