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艺 > 正文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读《梦圆大地:袁隆平传》有感

2022-11-28   来源:   作者:桂平市江口镇经济发展中心 刘登峰  

这些年多次阅读《梦圆大地:袁隆平传》一书,如今再次读起,仍是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一生致力于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的研究,为中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

袁隆平从小对学农产生浓厚兴趣,后来报考了农学院,心甘情愿做一颗深深扎根大地的种子。这当中即便他有机会选择成为空军飞行员和游泳运动员,内心的信念也从未动摇。在农学院学习期间,因为经历过饥饿,也见过很多农民吃不饱饭,袁隆平更是立定决心,要学好专业知识研究出高产水稻。十多年的逐梦,他基于先前文献,向专家前辈求教、与农民为友、 以大地为师,虚心求教,反复探索。经过与团队的艰苦努力,终于在1974年得到提高产量的杂交水稻,三系配套、全国性协同攻关选育完成后,杂交水稻在全国推广,增产效果明显,极大推动了中国粮食生产水平的飞跃,维护了国家粮食安全。这个过程中,他的研究曾在特殊时期被打断,提出的设想遭受过质疑,寻找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一波三折……然而,挫折和阻碍从未让他停下脚步,心中坚定的信念和梦想,一直鼓舞着他,风雨兼程,勇往直前,在杂交水稻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2000年,袁隆平团队培养出“两优培九”,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一串串数据在“禾下乘凉梦”的指引下,经过袁隆平和其团队的不懈努力,不断在向前延伸。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国际推广,一组数据成为他追逐“杂交稻覆盖全球梦”的最好注解:杂交水稻已推广至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种植面积约700万公顷,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因为他的育种成果填饱了肚子,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将一生浸在稻田里,用一粒种子书写波澜壮阔的稻田史诗,在追逐梦想的征程中将功勋镌刻在广阔大地,印在百姓心上。斯人已逝,而他留下的精神“种子”必将代代相传。

他,深深地激励了我。在干事创业中要有一种家国的大格局情怀,也要有一种执着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同为农业人,也是广西乡村科技特派员,我决心要继承袁隆平爷爷的“禾下乘凉梦”,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中笃定前行。这些年,我大部分时间都放在我市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工作上。带领技术团队和土专家们、工人们反复探讨、实验、实产。在工厂化育秧、机械插秧、肥水炼苗、机械联合收割、机械化烘干等水稻生产环节默默耕耘并参与各环节行业标准定制。至2020年底,我市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87.78%。2021年,我市顺利通过国家农业农村部考评,成为“全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同年,我也成为了全市最年轻的3名高级机械工程师之一。工作中,我虚心好学刻苦钻研,获得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广西科技成果;在国家级期刊发表了5篇本专业高水准论文,并在本系统各级官媒发表了50多篇基层农业技术志愿服务实践报道。在2017、2020、2021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在2020、2021年度在履行本职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获得嘉奖2次。 

我深知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但一群人为同一个目标努力,就能聚起一股磅礴的力量。自2019年开始,在市农业农村局、江口镇政府的指导下,我组建了一支由机械工程师们组成的农业技术志愿服务队,利用每个周末时间到各个种养专业合作社开展免费技术指导服务。4年来,带领志愿服务队走过了10多个乡镇,深入30多个种养专业合作社,组织了科技指导员、科技示范主体、种粮大户,农机大户,村两委干部,产业基地技术负责人开展农机具维修、机械化育插秧、机械化烘干、联合收割机维护保养、果园轨道运输机、果园滴灌技术、植保无人机技术等各项技术培训。同时深入了解合作社实际生产中碰到的技术难题,无偿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助推了全市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普及,提高了科技示范主体应用新技术、新机具的积极性。共组织主持开展了80多场次现场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培训了4000多人,印发了技术手册传单10000多册(份)。使得这些种植大户、致富能手、农机手掌握了更多技术,带动周边村民们在乡村振兴的战线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农技志愿服务得到了当地社会和群众的好评。每次到村里开展服务,农民朋友们总是亲切地叫我“阿峰哥”。 

在为农民朋友提供农技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我也在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方面收获了成长。参与了桂平市创建全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申报工作并担任技术指导员;参与了贵港市创建全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技术标准编订;并成为了广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指导专家组中最年轻的一员。

这些年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广之路,我收获的不仅是个人的成长和内心的感动,还有对“工匠精神”这四个字更深刻的理解。我们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就要追求卓越、敢于创新,永不满足于现有水平,永不停滞于当前状态,而要向更高、更好、更精的方向努力。未来我会更加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尽己所能为农民朋友们提供更高质量的农技服务,用不懈奋斗书写新的篇章。

(2022年“中国梦·劳动美——喜迎二十大 建功新时代”读书征文活动一等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