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七月,我们遥望历史,一艘红船向我们驶来,它穿越了无尽的苦难,盛载了岁月的荣光,记录了许多感人故事。
无数为革命事业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他们是红船精神的践行者。为共产主义事业而挺立时代洪流之中,付出聪明才智,奋力擎起烛火,那一批敢为人先的共产党员,他们的风骨尤其值得我们敬仰。
他,“生于风气朴野的山国,长于纯厚的家庭。”少年时,他就东渡日本,在异国他乡求学,寻找救国图存的真理。在爱国学生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径时,他又选择站在爱国的激流中,宁愿放弃学业,也要说出那一个掷地有声的“不”字。
他是五四运动的一员猛将,他是少年中国学会和《国民》杂志的骨干力量,拿起一支笔就犹如投枪匕首。他既研究妇女解放和平等问题,又倾情于文学理论与思潮研究,他的笔端既有对侵略者的鞭挞,也流淌着对祖国和人民深情的爱,他曾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句……
他是中国第一批(19人)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历史关键节点,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他是肩负神圣使命的战士。
他是广西籍第一位中共党员,广西共产主义运动的“启明星”。如果不是为了革命事业,他的心愿是做一个文学家。他在一张终身志业的调查表上留下这样一段话:
终身欲研究之学术:文学、文明史及社会科学之一部。终身欲从事之事业:著述、教育,并以之为工具,求达人类社会改造之目的。
他曾经怀揣梦想,心中有着美好的愿望:
我是梦想将都市村落化、村落都市化的,故很欲从事农村的运动,尤其想调查广西农村和苗瑶各族的生活风土;因这里有很多的文学和历史的材料。
学有所成,报效乡里,建造美好生活,他最初的愿望仅是如此。
可是,为了革命事业,他在八桂大地播下革命的火种,先是领导广西的革命运动,后来,参加北伐战争。在白色恐怖的革命低潮和危急关头,他又选择前往南昌,于起义部队就职宣传委员,与反抗的枪声一起宣示革命者不屈的硬骨头。
他两次被捕入狱,任凭诱惑和毒打,却始终不曾吐出半句党的秘密。面对生与死,他选择忠贞不渝,宁死不屈。
他是永远奔走忙碌的革命者。在家乡广西桂平开展革命宣传时,他留下一首五言绝句:
五岳归来客,浩然游此山。
岂无休影思,天意不容闲。
他,就是生于广西桂平的北京大学学子黄日葵,北大的静园永远留下他光辉的名字。
2
他年仅31岁的短暂生命里,与家人团聚很少,他的父亲在他求学日本前就病逝了。他的母亲是个争气、好强的中国传统妇女,她养育下的四个儿子都特别有出息,都是重点大学的高材生。
当年,这个贤慧的母亲与两个小儿子将黄日葵送上桂平浔江边码头的木船时,或许只是希望他学成之后,像他的父亲一样,回到桂平一中教书育人。可是,没有想到,革命的风起云涌,将一个母亲的好儿子,两个小弟眼中的好哥哥,送向了经受烈火检验的大熔炉,送向聚少离多的革命征途。
一个人最大的孝是爱国,一个家庭最纯朴的家风是正气和善良。他已经恪守了最大的孝,也守护了最纯朴的家风。
因此,他的母亲应是欣慰的,他的兄弟应是自豪的。他从一个“纯厚”的家庭,一步一步走向时代的前沿,为了更多家庭,为了劳苦大众,融入求索光明、无惧风雨的革命队伍,锤炼成为不朽。他的伟岸品格,始于家庭,奉献于家国。
先有国,后有家。没有国,哪有家。在岁月的征途中,回望历史,思量生死攸关,纯朴家风中走出的广西籍第一位共产党员黄日葵,他就像是一部电影留声机,只要你细心倾听,就知道它讲述了小家中永不磨灭的风骨,记录了小我中成就大我的故事,诠释了永不褪色的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