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记忆,深深印在脑海里,不曾因时光的流逝而淡忘,犹如发生在昨天,历历在目。
捉迷藏
那时,村里还没有幼儿园,所以没得上过幼儿园的我,总有点遗憾。没得上幼儿园的我就在村里和小伙伴们玩捉迷藏,不知道在城里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快不快乐,我却是无比的开心。
在我老家的房子不远处,有一处破破烂烂的房子,地方小、青苔多、砖头多,却是我们玩乐的好去处。每当闲暇时,即便刚下过暴雨,我们也不顾地面泥泞,不约而同,一群小伙伴们聚在一起,轮流充当寻找者和藏匿者,穿梭在这个小小的乐园里,寻找和隐藏着彼此的身影。那种被发现时的兴奋以及发现对方时的惊喜,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断壁残垣,留下我们大大小小的脚印,回响着欢乐的笑声。
补凉鞋
小时候,家里经济不好,物质资源匮乏,得到一双新的凉鞋,已是在小伙伴们面前炫耀的资本。
可那时的橡胶凉鞋很容易烂,不像现在的鞋子老穿不烂。倒不是说质量不好,而是只有一双鞋子,天天穿。和小伙伴们玩游戏,穿它;去外婆家探亲,穿它;上山砍柴,还穿它……
一双鞋烂了又补,补了又烂。天黑之际,伴随着微风和混合着泥土的气息,搬个小凳子,围坐在煮饭的灶炉旁边,学着父亲把破烂的镰刀或铁片放在灶肚子里,直至烧红,用纸或树叶包住没有被烧的另一头,以免烫到手。接着,用烧红的镰刀或铁片把鞋子烂的部分粘回原来的地方,用手捏紧一会儿,再放开,鞋子就又“完好无缺”了,虽然有个疤痕,到底还是能够继续再穿一段时间。那个动作,现在想想都很有成就感,能够把破烂的鞋子补好,缝缝补补又一年。
钓青蛙
小时候,村里大部分人都会养鸭,天气暖和的傍晚,小伙伴们成群结队在田埂上钓青蛙,以解决鸭子的口粮。
早春时候,田野上一片绿油油的小秧苗,田里就有成群的小蝌蚪。秧苗变绿变粗,小蝌蚪长出了腿,慢慢地变成了小青蛙。夏天青蛙多,田里、小路上、草丛里、小溪边,都能发现它蹦跳的身影,夜幕降临后,它们就开始鼓噪起来,宁静的夜晚顿时热闹了起来。
我家虽然不养鸭,但是看到小伙伴们去钓青蛙,我心里也是痒痒的,跃跃欲试。可爸妈是不允许去的,理由是家里不养鸭,鸡的口粮不用我操心。在我百般哀求,做完家务的前提下,父母终于松口让我去钓青蛙。
我先是找来一条烂的裤子,把裤腿剪下来,然后用针线缝住一头;另一头则是作为袋口,找来铁钳和铁丝,用铁钳把铁丝扭成一个圆圈,做成一个圆环,保持袋口张开;再留一截把柄,一个装青蛙的袋子就大功告成了。袋子不能太浅的,防止青蛙跳出来。接着,再找一根小竹子,前面系上一根棉线或钓鱼线,然后去挖蚯蚓,拿个小袋子装着,把一条蚯蚓绑在线上做诱饵,就可以去钓青蛙了。
青蛙咬上饵之后一般不会松口,这时迅速拉起线往另一只手拿着的袋子里放,抖一下青蛙松口就掉进袋子里了,喜悦之声随之传来:又得一只!但有时候把青蛙从稻田里提起来,提到半空中,眼看着青蛙在面前晃来晃去,用袋子怎么接也接不住,啪的一声,又掉回稻田里了。这时总会听到惋惜的声音传来:啊,怎么又掉了,明明我钓上来了!
绿油油的田埂上,伴着夕阳,三五成群的小伙伴一起钓青蛙,童年的乐趣就这样印在时光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