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艺 > 正文

艾蒲粽香忆端阳

2024-06-10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梅子  

伴着五月徐徐的清风,我走在故乡散发着泥土气息的田埂上,艾草、菖蒲和粽子浓郁的芳香迎面扑来,沁人心脾……

从我记事起,端午节总是和奶奶联系在一起。每年的端午节,奶奶都会给我们一家人带来充满甜蜜的快乐。

端午节的前两三天,奶奶就开始做肉粽和灰水粽了。奶奶和叔婆们一大早就带着镰刀去村边的一棵大榕树割下一大把榕树枝叶,然后和着稻草一起燃烧,直至变成草木灰,再把一块干净的布铺在一个筛子里,把草木灰倒进去,淋上滚烫的开水,过滤后的水就是草木灰水,用这种灰水浸泡糯米包的粽子就是灰水粽。

山村的夜晚在煤油灯下显得很安宁。吃过晚饭,奶奶就用清水把糯米淘洗三遍后沥水,再把糯米用灰水浸泡一晚,第二天早早就起床呼唤着叔婆们一起到院子里包粽子。我也跟着早起,坐在桌边静静地看着。奶奶先将一片粽叶叠在另一片粽叶的边上,接着卷起叶子,然后放入糯米,再在糯米里面放一根苏木,最后再用一撮糯米盖住苏木。奶奶灵巧地包卷着,弯、折、裹、咬线、绑……动作一气呵成,力道十足。一会儿工夫,苏木灰水粽子就包好了。我很好奇粽子里面为什么要放一根苏木,在叔婆们你一言我一句的谈话中得知,原来苏木是我们本地很常见的药用植物,味甘、咸、微涩,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放在灰水粽中间,煮熟出锅的粽子,苏木的紫红色会浸透糯米,颜色格外美丽,还带着一股清香。如果把苏木灰水粽切片,外面是一层金黄色,里面是红色的,越往里面颜色越深。奶奶之所以要在灰水粽里面放苏木,除了药用价值,还有更深的寓意。叔婆告诉我,放苏木是为了不让粽子变弯曲,取顶梁柱之意,教育我们做人要正直;还有就是苏木粽在煮熟之后会把周围的糯米染红,红色有喜庆之意,意味着乡亲们的日子红红火火。

我最喜欢吃苏木灰水粽了,一剥开粽叶,就露出金黄色的粽肉,蘸着蜂蜜咬一口,口感绵软细腻,那股淡淡的草木灰香味成了记忆深处的香味。妹妹喜欢蘸白砂糖吃,她说,粽子的Q弹和白砂糖的硬混合,嚼在一起咔咔响,很过瘾。

民谚有云: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端午节,村里家家户户有门上插菖蒲、艾叶之俗。奶奶说,艾草气味芳香,可以驱蚊虫,菖蒲叶长如剑,也叫剑草,可以辟邪驱毒。在端午节那天,奶奶比往常起得早,她扎起黑布围裙先清扫庭院,再用细绳把艾草、菖蒲、龙船花等捆成束,悬挂在门框的两边,插在门楣,悬于厅中。艾草和菖蒲在初升的太阳光中静静地散发出浓郁的芳香,在院子里弥漫着、飘荡着……奶奶一头银发盘着一个云髻,用一根银簪子别住,典雅、简单、利索,蓝布上衣在晨曦中显得格外朴素和干净,慈祥的面容正闪烁着柔和的光。此时,庭院里的每个角落都充满着温馨祥和的气氛。随后,奶奶开始为我们做香包。传说小孩佩香囊有避邪驱瘟之意。只见她戴上老花镜,迎着柔和的阳光,把准备好的针线、布头、剪刀摆在笸箩里,然后把艾绒、朱砂、雄黄、香药等每样拿一点用布头包着,再以五色丝线一针一线缝制起来,不一会儿,小鱼、小兔、小鸟、心形的各种不同形状的香包就做好了,小巧可爱,玲珑夺目。兄弟姐妹们看着各色各样的香包,兴奋地挑选心仪的香包,心满意足地佩戴在胸前,时不时低下头闻一闻那股淡淡的清香,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端午节这天,在房前屋后洒雄黄酒也是重要的事情之一。到了傍晚,奶奶叫我拿来一只大碗,往碗里倒入雄黄和酒,细心搅拌均匀后用一段菖蒲的根蘸着雄黄酒顺着房屋四周洒去,奶奶说可以驱蛇虫和驱邪避害。如今乡村振兴的春风吹遍每个村庄,农村的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毒蛇进屋的事情很少听说了,所以,五月五洒雄黄的习俗也从防蛇进屋,慢慢变成讨平安图吉利的端午节仪式了。

采百草煮水洗“百草浴”也是家乡人过端午的习俗。端午节当晚,忙碌了一天的奶奶还会亲手为我们熬上一锅“百草水”,也叫龙船水。她把事先采摘回来的香蒲、艾草、鬼针草、樟脑叶、雷公藤、龙船花清洗干净放进一口大锅里熬煮。晚饭过后,一家人就轮流着洗药浴澡了,这龙船水仿佛渗入到了我们的每一寸肌体,驱走了毒疫,洗完后个个脸红扑扑的,大喊全身舒爽。

如今,粽子不再是童年的粽子,街上小摊上的香包琳琅满目,我却闻不到那熟悉的清香。有奶奶的童年和那些葱茏的艾草、馨香的艾绒香包,成了我内心深处幸福的回忆。下班回家路过五月的街头,一缕缕龙船花的芬芳飘荡于大街小巷,看到街角处卖艾草、卖菖蒲的老奶奶的身影,我的眼睛变得朦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