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艺 > 正文

一路向北之十 从桃花源到荔浦

2024-06-02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潘大林  

天亮了,五柳小镇从重重雾霭中醒来,近处有公鸡喔喔啼鸣,打破了这所谓世外桃源的宁静。

自靖节先生写了《桃花源记》那四百来字的小文,写了那个听说有,访却无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地方,天下以桃花源命名的地方一下就多了起来,特别是旅游业兴起之后,大家唯恐落后于人,纷纷支起桃花源的大旗,以招揽天下游客。

我随便上网查一下,重庆的酉阳、永川都有桃花源景区,如同香格里拉,云南有,四川也有,最后还得靠上一级政府裁决,才把归属地定下来。桃花源本不是具体地名,只因《桃花源记》一文有“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样的描写,哪个地方种的桃花多,自然就可叫桃花源,一点也不用脸红。至于是否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我想即使他泉下有知,也是无法认定的,因为他所写的,只是心目中的一处圣地而已!

早上起来,店家已做好早餐,一碗柔软滑嫩的米粉下肚后,便可进景区了。先结了账,早餐连同昨晚的住宿和食饭,连同那锅鲜味的鸡汤,四个人还不到500元,这便是这次旅行最为便宜、也最为可心的消费了。

桃花源景区有两山一湖,山是桃花山和桃源山,湖是五柳湖,狭长的湖身将两山分隔东西两侧,景区的大门则分南北而进。我们走的是南门,依然不用买门票,但依然要买交通车票,不过才50元,可以在景区中玩一天。交通车就沿着湖边走,在沿途的景点停下来,人们可游完一个地方,再上车往下一个地方。

园中有五柳湖码头、栖霞园、桃川书院、状元桥、烟霞居、桃花山牌坊、渊明祠、集贤祠、桃花观、白云轩、水源亭、御碑亭等多个景区和时光隧道、玻璃滑道等游艺项目,每天还上演十来个节目,以此吸引游客。有码头的情歌对唱、五柳湖的举案齐眉、静影桥的汉服走秀、渊明酒肆的吟诗作对等等。

穿过世外桃源的牌坊,进入了一段名为秦街的景区,其实这是一段现代人修造的小街,专售餐饮小吃,显得错落有致,古色古香,可惜没有客人,现在都不经营了,留下一段可供照相的实景。

园中最精华之处要数桃花山景区,山是南方最常见的丘陵地貌,道路两旁林木荫翳,不时有巨石矗立,中间则流水潺潺,虽没有夹岸桃花,但也算风景清幽。从桃花山牌坊右拐,向山而登,路径渐见陡峭,景色也愈加雅致。前面有一个大门,门柱上写着对联:“当桃秾春雨菊傲秋霜想见先生高节,看瑞霭卿云灵钟士月弘开盛世版图。”一看而知,先生当是靖节,前面就是渊明祠了。

果然,一座不算宏敞的大殿出现在眼前,殿中端立着渊明先生的塑像。塑像却不是我想象中的仙风道骨,倒是显得有点臃肿,作为这桃花源的主人,莫不也被世俗所同化了?我想,能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大概是不可能被世风俗雨所同化的,被同化的,只是眼前这尊矮胖浑圆的塑像罢了。

殿中各处都有对联,民国时期武陵人许开椿有一首集句的门联:“且欲近寻彭泽宰,至今传者武陵人。”上联集自唐代崔曙诗句:“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因陶渊明曾做过80多天彭泽县令。下联集自韩愈《桃园图》中的诗句:“世俗宁知伪与真,至今传者武陵人。”联语大意就是:我一来到桃花源,就想寻访做过彭泽令的陶渊明先生;因他写的《桃花源记》而使武陵渔人的故事流传至今。

旁边另一副民国对联也堪玩味:山若有灵应识我,水如无意莫回头。靖节先生是谙熟山水的大师,是最早与山水为友的文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水就在他的心中,因而只有他才能写得出《桃花源记》,没有他的《桃花源记》,就没有今天的桃花源啊!

想到天下很多景点,并非因为风景有多么的佳绝,就像眼下的桃花源,如果没有靖节先生的《桃花源记》,可能这片地方什么都不是。许多景点,只因文人墨客为之写过诗词文章罢了,无论是王勃之于滕王阁、李白之于黄鹤楼,还是范仲淹之于岳阳楼、陆游之于沈园,境况莫不如是。但得名人三两句,春风助我上九霄啊!

渊明祠中还刻有一篇他的《自祭文》,这是他的又一奇文,写于他逝世前三个月,既欢欣又苦恼,既旷达又悲凉,既辛酸又无奈,这才是一个真诚的文人,因而为世人所永远铭记。

“……寒暑愈迈,亡既异存,外姻晨来,良友宵奔,葬之中野,以安其魂。窅窅我行,萧萧墓门,奢耻宋臣,俭笑王孙,廓兮已灭,慨焉已遐,不封不树,日月遂过。匪贵前誉,孰重后歌?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呼哀哉!”

靖节先生知道人生是虚无的,他想象着死后亲人们来奔丧的样子,想象着自己“廓兮已灭,慨兮已遐”的情景,因而主张薄葬自己,不封不树,一切都是虚无的。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呼哀哉、呜呼哀哉啊!

读罢祭文,我忽然感到有一股寒凉之气袭遍全身,不禁打了个冷战。即使像靖节先生这样德行高洁、文才遍身的文人,竟然在现实世界里也困境重重,难以举步,唯有靠自己的笔墨存世。所幸能理解他的都代有其人,直到今天,他的作品仍然可找到无数的知音,人们也往往在他的笔下找到自己的寄托。这,大概就是一个伟大作家的价值所在。

入山愈深,天色愈阴,妻子不愿前往,我则坚持前行。来到碑廊,这里收有自唐以降的杜枚、李群玉、袁宏道等的古碑18方,逐一摩挲,心底如波翻浪滚,一时难以平静。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靖节先生一直是历代文人雅士的追慕对象,让这些先贤的作品环绕在先生左右,应是很不错的安排了。

再进山,有明代所修的三竹亭、遇仙桥,有清代所修的白云轩,匾额“别有洞天”为桃源知事杨瑞鱣题,门联则由现代雕塑家刘开渠先生所重写:“偶闻黄发石中语,时有白云衣上生。”写的是人入山来,偶然听到有小孩在巨石后面说话,感觉白云从衣袂之上生出来。动静对比之间,便禅意悠然了。

还有清代始建的集贤祠,供奉着孟浩然、张旭、李白、刘禹锡诸先贤,真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些诗人,往往都才比天高,但命运却往往和他们开玩笑。大概也只有这样,才能成就他们的千古才名。都说愤怒出诗人,如果人生顺风顺水,让他们呼风得风,唤雨得雨,他们还会有写作的欲望吗?

逛一圈下来,已至中午,想到同行者们都在外面等着,只好匆匆下山,结束了桃花源的游览。每到一地旅游,往往都会留下多少遗憾,人生不尽是完美的,也只有这样,才会有马放南山的自足,才会有继续前行的勇气。

要回广西了,这次往北的旅行持续了整整十天,尽管走得比较急迫,但所见所闻,已够我们回忆一阵子了。从桃花源到贵港,有900多公里,汽车要花差不多10小时,那会是相当累人的。荔浦的朋友发了邀请,让我们到那里住一晚,次日早点起来赶路,还不会耽误上班。

那就一路狂奔吧,让地球的纬度给我们做证。我们从北纬28度到北纬24度,从桃花源到荔浦要走700公里。8小时之后,我们走进荔浦县城,天色已开始暗下来。住进荔景酒店,当地的朋友已在餐厅等着。眼下到了我们广西的地面,也就等于到家了。

有朋自远方来和自远方来访友,都是不亦乐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