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黄埔军校的情缘得从曾祖父吴鸿书说起。小时候常听爷爷讲中央黄埔军校,讲曾祖父的故事,讲那个民族危亡、战火纷飞的年代。长大以后忙于求学和工作,随着爷爷去世,似乎已经淡忘了。在黄埔百年校庆之际,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和力量让我重新燃起去寻找这份情缘激情。
童年时,特别喜欢搬张板凳,坐在爷爷膝盖旁,听爷爷讲曾祖父的故事。爷爷说,曾祖父毕业于四大军校之一的云南讲武堂,是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教员,辅助张与仁团长对学生军的训练和作战教学等工作。他秉承“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卫国爱民、不怕牺牲”的黄埔精神,为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培养了大批将帅人才,也为解放战争作出积极贡献。
怀着对曾祖父的怀念,对黄埔军校的景仰,去年十一月,我第一次来到了位于广州长洲岛的黄埔军校旧址。入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石碑墙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我迫不及待地跑过去,仔细地寻找着。很快,在第四期教职员中找到“吴鸿书”三个字,就这样与从未见过的曾祖父第一次“面对面”,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我跟随导游严肃认真地游览完黄埔古迹,不禁被将帅摇篮的深厚底蕴所震撼。
几番周折,我找到了黄埔军校同学会。很幸运,第一次就见到秘书长,第二次还见到分管的部委领导,他们都对我的家人表达了亲切的问候。由于曾祖父的资料只在广州黄埔军校和云南讲武堂有存档,在广西没有任何资料。秘书长经过细致查阅材料,最终确认情况属实。经过沟通协商后,按照属地原则,黄埔军校同学会同意我把资料拿回广西。
后来我又通过广东黄埔军校同学会寻找曾祖父走失的两个儿子,认识了香港黄埔后人联谊会会长林际平。他爷爷林薰南是四期步兵科长、训练部副主任,所以我曾祖父是他爷爷的下属。有了祖辈的缘分和友情,和林会长自然熟了起来。林会长是个喜欢书法的人,赠予我一些字,以示共勉。
虽然曾祖父走了,却给我留下了一份浓浓的黄埔情缘,让我感觉到他依然活在我的心中。作为黄埔后代,我为黄埔前辈所拥有的荣光与理想而自豪。作为黄埔后代,我要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结合起来,充分利用黄埔亲属后代联系广泛的特点和优势,多做两岸交流往来工作,增进亲情、乡情、友情、同学情,增强民族认同感,同心协力,为早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