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锵,咚咚锵,咚咚锵……
冲口屯,锣鼓喧天,雄狮起舞。鼓声在冲口大地上回荡,大大小小几十个湖泊水塘热烈反响,泛起层层共鸣的涟漪;鼓声震荡着石岭壁上的鳞甲石,铿锵的回响,穿行在郁郁苍苍的翠绿欲滴的百年原生态松林间,与阵阵松涛和鸣,合成一曲盛世欢歌。雄狮迎接远道而来的石龙河,石龙河盛情难却,它挣脱了石龙桥的束缚,情不自禁,跳起了回环舞,回肠百转,然后穿过冲口大堤,绕开“乌龟趴石”,向郁江倾泻而下,带着“咚咚锵”的狮鼓余韵,东流而去。
冲口屯,有着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东北面是郁水东流,西面石龙河婉转而来,南面是巍峨的石岭横亘,中间湖泊水塘星罗棋布。冲口人就在石龙河入江处——冲口,世代生息繁衍,几百年不辍。复杂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冲口人多样的生活方式,他们上山砍柴,下江打鱼,平原种水稻,湖泊水塘养鱼虾,形成了彪悍勇猛的民风。正是这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涵养了冲口屯的舞狮文化。
鼓声在冲口屯水上梅花桩舞狮场响起。“水上梅花桩”专为舞狮而建,一张几亩大的水塘,塘岸用混凝土浇筑,塘中间竖立着数十根铁管梅花桩,大小一致,高低不一,距离不等。亲水台上,两只狮子正在伸腿拉胳膊,做着热身运动。然后,雄狮伏在台上,四脚点地,纵身一跃,便稳如泰山般地站在了梅花桩上,雌狮也紧随其后跳了上去。两只狮子在水上梅花桩把一段醉美的爱情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只见两只狮子一前一后,一左一右,你来我往,跳跃、腾空、独立……把数十根梅花桩当作草坪一样戏耍。当鼓点放缓时,两只狮头也逐渐安静下来,四目相对,秋波荡漾,抖抖身子,侧脸深情凝望,雄狮帮雌狮挠痒痒,缠绵悱恻。而雌狮则卧在桩上,垂下一条腿,摇来晃去,一副悠然自得惬意享受的样子。当鼓点变得急促时,狮子又激奋起来,在高桩上跨越、跳跃、回转,一气呵成,如履平地。突然,雄狮一头朝水里直直坠下去,眼看就要掉水里了,岸上的观众惊呼声四起。就在锣鼓声戛然而止的那一刻,雄狮头停止下坠,整个身体稳稳地挂在了梅花桩上,一动不动,观众席上顿时鸦雀无声,屏住呼吸,似乎在等待狮子掉下水的那一刻。等瞪大了眼睛的观众回过神来,确认狮子没有掉水里时,锣鼓声又“咚咚咚”地响起来了。刹那间,狮子头腾空飞了起来,像掠过水面的飞鸟溅起朵朵水花,激起雷鸣般的掌声。最后,两只狮子嘴里各吐出一挂条幅——“寿比南山”“贵在港南”。
这样精彩的舞狮表演,在冲口屯上演了百余年。年年锣鼓响,雄狮频起舞。冲口屯醒狮队成立于20世纪初期,最早以姜金德、李日宝、李木生、姜善德、蒙来弟等五人为代表的舞狮人,创立了醒狮队,成为冲口屯狮文化的创始人,他们通过言传身教、口耳相授的方式,将表演技艺教授给下一代的李建彬、姜兆和等人,李建彬曾任当时贵县水泥厂厂长,冲口屯狮文化得以从农村走向城市,发扬光大。姜汉广、李平和姜汉其、李宏分别为第三、第四代传承人。
2016年,李平带领冲口屯舞狮爱好者创建冲口屯比麟堂,比麟堂的李春鑫、李春睿、姜晓存、李春涛、姜晓进等五人为第五代传承人,也是最出彩的一代传承人,他们请来了国内知名教练邓彬光在冲口屯建起醒狮训练基地,每天在基地的梅花桩上腾挪闪展,疾步如飞,刻苦训练,把狮子头舞得两眼直冒生气。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几年,他们载誉连连,殊荣无数。2019年,冲口屯的醒狮节目《百狮报喜贺新春》在央视春节晚会上亮相,赢得无数喝彩。2020年,冲口屯狮文化登上了贵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获全国第三届民族龙狮文化展示活动社会团体专场金奖。
冲口屯比麟堂的舞狮表演,继承了南狮的传统,将武术、杂技、技巧、体操、舞蹈等技术融于狮艺之中,创造了飞跃、冲桩、挂桩等高难度惊险刺激的动作,一气呵成,行云流水,动作威猛,注重细节和技巧,每个动作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文化内涵。狮子的神态逼真生动,神韵自然,喜、怒、醉、乐、醒、闲、惊、疑等神态的演绎酣畅淋漓,出神入化,炉火纯青。
冲口狮头的制作,是一门匠艺美学。据冲口屯狮文化传承人李平介绍,冲口狮头的手工扎作共有1300多道工序,相当繁杂。删繁就简,可归结为四个字:扎、扑、画、装。
扎,即用竹篾扎笼,其要诀为“精”和“稳”。精选老竹,经破、修、浸、晾后,用竹片、竹篾、韧纸绷等材料粘出狮头的基本形状,大部分竹篾的交接处用纱纸搓成的纸条扎绑,特殊部位需用细铁丝扎,以求更加牢固。再用纸条涂上浆糊贴在外面,起到稳定牢固之作用。
扑,即用纱纸、纱绸扑在狮头上。一般将纱纸按狮头形状裁剪,里外盖三层纱纸,中间夹以纱绸把狮胚糊起来,将狮头框架全部粘扑满。首层扑纸之后,重复两到三次,亦可在第二次粘扑的时候换上纱布,以提高硬度。为方便绘画,最后一次必须粘纱纸。
画,即在狮头画上传统花纹。狮头的颜值取决于画工,画工的要诀在“巧”在“灵”。绘画的方法,先涂上底色,再绘花纹。传统花纹有虎斑纹、如意纹、祥云纹、火纹、线纹等。不同的狮子绘以不同的圆、色彩和花纹。
装,组装狮头部件和饰物,要诀在“绮”在“活”。将狮头的下巴、耳朵、眼睛、眼睑、睫毛装附上去,再装胶丝、毛料、绒球以及其他饰物,以提高狮头的外观值。下巴、睫毛和耳朵,要用活动的连接装置,使其能自由开合。
经过扎、扑、画、装四个环节,冲口狮头的扎作就大功告成了。
冲口屯狮文化的核心,是自强、忠义、崇礼。纵观历史,冲口屯狮文化五代传承人走的就是一条自强不息的道路,一脉相承。姜金德等第一代传承人抱着强身健体的目的,创建舞狮队。第二代传承人李建彬,把村里的一百多号人招进了贵县水泥厂当工人,村里的许多人因此从农村走向了城市,拓宽了自强创业的道路。第三代传承人李平,第四代传承人李宏,不但带领年轻人创建了比麟堂,而且以比麟堂凝聚民心,带领村民实行土地流转改革,走集约化经营发展的道路,经过7年的努力,把一个闭塞落后荒凉的“空壳村”建设成为自治区级新农村示范样板村,冲口屯成为环境优美的休闲旅游景区。村里还建起了长者食堂,为65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免费用餐。随着经济发展,生活富足,第五代醒狮传承人应运而生,以精湛的技艺走上央视春晚的大舞台,把自强、忠义、崇礼的龙狮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咚咚锵,咚咚锵,咚咚锵……在原生态松林的石岭山间,在滔滔长流的郁水江畔,在湖泊水塘星罗棋布的冲口大地,雄壮的锣鼓声又响起来了,威猛的醒狮又舞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