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艺 > 正文

七彩椒

2024-05-20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邓 卉  

暮春的大地,处处生机勃勃。

一间老式平房静静地立于小村庄里,红砖乌瓦,素实无华,有种淡然出尘的味道。左边门前写着“农耕文化: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右边门前写着“书画文化:笔秃千管,墨磨万锭”。这儿是林村屯的农具展示室,也是农民画家工作室。

红砖房前用竹篱围起一片小菜园,种着茄子、番茄、辣椒。茄子和番茄尚未成熟,辣椒却已果实累累,姹紫嫣红,特别出彩。

“好漂亮的辣椒啊!种辣椒是村里的传统吗?”

“这是新引进的品种,有指天椒、七彩椒,用这个做成七彩泡椒可好吃了,又能食用又能美化庭院,一举两得。”

我细细打量这些七彩缤纷的辣椒。辣椒的花朵是细碎的白色小花,毫无存在感,结出的果实却粒粒美丽饱满,晶莹剔透。一株七彩椒可同时呈现绿、黄、青、白、紫、橙、红七种颜色的果实,绚丽夺目如宝石,颜值比花朵的颜值高多了。

我想起了从前娘家阳台上的辣椒、葱苗和薯叶。我那出身贫苦农家的母亲,自幼就是庄稼地里的一把好手。后来当了教师,无暇种地,就在阳台上种些简单的蔬菜瓜果。我纳闷地问她为啥不种花,母亲说,种花不如种菜,花再好看也比不上庄稼。娘家的餐桌上时不时会出现一两碟凉拌酸辣紫苏之类的小菜,母亲得意地说,那是她在阳台收获的成果。

这就是我那淳朴的“土地种植唯实用论”的母亲。从小深受饥寒之苦的她,即使在走出了村庄之后,对于泥土,对于农作物,依然有着与生俱来的依赖感与温情。她谢绝一切华而不实的观赏性植物,她认为土地不是用来养花的,应该只用于种植能填饱肚子的作物。

倘若母亲能看到今天的新农村,她会发表什么样的高论呢?以果实出彩而非专注于打扮花朵的七彩辣椒,应该可以成为母亲的知音吧。这美丽又美味的果实,既亮化了庭院,也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愿望,回到种植、收获、回归自然的节奏。

乡愁,乡思,是人们探索和开发土地的原动力。

从前的林村屯,因历史原因,村民自主建房,杂乱无章。近年来村中党员带领村民把一些危旧瓦房、高围墙拆掉,道路两旁的村民自愿让出0.5米拓展路面,家家户户认领打理小菜园、小果园和公共区域。利用本村旧物件和本地生产的建筑材料,化“无用”为“有用”,规划建成“三微四景”100多处。房屋以乡土特色窗花、腰线展示当地习俗文化,展现“白墙灰瓦大坡顶、硬山平脊镬耳墙”林村特色建筑风貌,同时保留了红砖房、青砖房、泥砖房等老建筑各1处,留住乡愁。

林村屯处处可见墙壁手绘画,使小村子多了几分诗情画意。画家们以乡土为元素,将富含林村特色的元素以手绘方式绘制在墙体上。画中,青山隐隐,绿竹成荫,于曲径通幽处见村落人家,有儿童在宅子前嬉戏……引得游人时常驻足凝视。

这些跃然于墙面的手绘画,以乡村风貌、民俗风情、生活场景等作为鲜活的素材,把现实美与理想美巧妙结合,突出质朴健朗、雅致清新、蓬勃向上的特质,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走进用旧红砖房改造而成的林村屯展示馆,屋内左侧收藏着禾叉、草耙、簸箕、斗笠、蓑衣、风柜等农耕用具,右侧则是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可随时挥毫泼墨。这一“耕”一“读”,耐人寻味。

展示馆中有一幅林村屯实景图,图中100多栋村宅在青山绿水中章法有序,清新别致。乍一看以为是照片,了解后,我们才知这竟是一幅手绘图,引起一番惊叹。这幅带着乡村感情和温度的手绘图,道法自然,栩栩如生,是对书画传统艺术方式的一种突破和发展,具有一种相机图片无法取代的魅力与价值。

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这不就是乡村要走的道路吗?

七彩椒,以果实之美反超花朵之美,莫非这也是一种保留自我又突破传统的植物?

4月的阳光和微风拂过大地,农家小院里的七彩椒熠熠生辉。花朵蜕变成果实,菜园蜕变成花园……在收获的喜悦中,小乡村把美丽变成了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