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二、秦朝驻军戍边、北人南迁和南越国赵佗“和辑南越”等措施,直接开启了贵港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222年首次派任嚣领兵征讨岭南,公元前219年又再次派屠睢和赵佗率兵南征,想用军事手段一举征服岭南。由于他们开始时采取的是简单粗暴的强攻手段,因此遭到了百越各部族的强烈抵抗,两次南征均未成功,而且损失惨重,秦军主将屠睢还被射杀身亡,可想而知当时岭南的民风有多彪悍,哪能这么容易被强硬征服的。公元前214年,史禄开通灵渠后,秦始皇再次任命任嚣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第三次率兵南征。这次他们吸取教训,采取进攻和招安同时开展的战略战术,切实维护当地少数民族归顺者的利益和诉求,前后历时8年才最后统一岭南,并在岭南设立桂林、象、南海三郡。今天的贵港市,当时就是秦汉时期桂林郡和郁林郡郡治所在地布山县,从此开始接受中央政权的统一领导,接受先进的中原文化,主动或被动向汉民族融合看齐,从而逐步结束了百越混战、刀耕火种、处于氏族社会的“南蛮”时代,开始进入农耕文明时代。
秦军为了加强统治,每攻占一地,均实行驻军和移民的办法巩固统治。例如,秦始皇夺取黄河中上游两岸的河套地区之后,于公元前211年迁徙内地居民3万多户到河套垦田生产,开疆拓土。秦始皇南征岭南的大军多达50万人,统一岭南之后,他采取留兵驻守、徙民南迁、“与越杂处”等民族融合政策,后又迁徙50万人到岭南地区与越人杂居,和谐了民族关系,稳定了社会大局。这些士兵和南迁的人们把中原先进的文化文明、生产技术和农具等带到南方,同时不断改善南方的水利和道路交通建设,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开启了南方各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民族融合的历史。贵港境内乃至两广最早的汉族人口,就是源于当时秦朝的军队和中原的移民。
秦朝末年,那个熬死了六七个皇帝、寿命长达103岁的赵佗(约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37年),在任嚣死后接任南海郡尉,他乘秦汉相争、中原混战之机,审时度势,拒不还朝,自行脱离秦朝中央领导,割据岭南自治,从而使岭南人民免受了一次战争之苦。后来,他又乘秦亡之际,兼并了岭南的桂林郡、象郡,于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在番禺(今广州市)建立了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公元前196年,他接受汉使陆贾的劝说,臣服于汉朝,接受汉高祖刘邦赐给的南越王印绶,成为汉朝的一个藩属国,使南方再次避免了战争的血雨腥风。此后,南越国和汉朝互派使者,互相通市,中原地区的铁器等生产资料和技术也源源不断引入南越国,推动了经济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融合,使岭南生产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开始步入农耕文明时代,出现了城堡、文字和冶铁业等人类文明标志物。公元前195年刘邦死后,赵佗不满吕后禁止向南越国出售铁器和母马并派兵攻打南越国等敌对做法,宣布脱离汉朝,自称“南越武帝”,并成功抗击了汉军的进攻,威震岭南一带。汉文帝刘恒即位后,对南越国采取友好的拉拢政策,赵佗再次接受汉使陆贾的劝说,自行去除帝号,归复汉朝,再次避免了战争,维护了岭南的社会稳定。直到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赵佗去世,他虽然向汉朝称臣,但在南越国内,他仍继续沿用着皇帝的名号进行统治。
赵佗治理岭南长达81年,他极力安抚当地民众,劝导士兵与当地人通婚,在当地生儿育女,他还上书秦始皇要求派遣中原居民迁居南越,传播中原文化。他创立南越国后,继续实行“和辑百越”的民族友好政策,对岭南地区因俗而治,尊重少数民族习俗,重用少数民族首领,鼓励并带头与当地越人通婚,积极发展地方经济和文化,使岭南地区得到了开化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汉越民族的和谐发展和相互融合渗透。他还采取能屈能伸的灵活策略,有效避免了几次中央大军的征讨,为南方边疆的安全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岭南开发和民族团结第一功臣”实至名归。
1985年开始,在平南县六陈镇、桂平市罗秀镇等一带,相继发现了汉代冶铁遗址,面积约100平方公里,这些炼铁技术与中原汉初的是同一类型,专家推测,这很可能是赵佗时期秘密炼铁的遗址。这说明先进的中原炼铁技术早在2000多年前已传播到贵港,也是贵港民族融合发展的一个佐证。笔者在此大胆推测,在贵港城区发掘的贵县罗泊湾一号汉墓的主人,很可能就是当地归服南越国、受赵佗册封的部落首领“西瓯君”。因为此墓规模宏大,在形制和级别上已达到了仅次于王侯一级的规格,且还有7个人殉陪葬,特别是其出土铜鼓上的羽人划船纹饰和一些器物、灯具等图案符号,很有南方少数民族的特色而非中原特色。由此推断,此墓的主人应该是一位富甲一方且极有威望的少数民族世袭豪族大首领。如果这个推测成立,更加说明赵佗这个南越王对当地少数民族贵族的尊重和推行民族友好融合的政策是实实在在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