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基层从事小学教育工作。近段时间,入冬了,天气寒冷,我和大部分学生都陆续患了流感,但上班上学不能耽误,顶风冒雨,早出晚归,这样紧张的日子久了,我和孩子们的内心都有点焦虑,有点无所适从。这时,《十万工农下吉安》这部红色作品,走进了我和孩子们的生活。每当孩子们心情有点焦躁时,我就给他们讲红色故事,讲《十万工农下吉安》,他们都安静地听着。放学回家的路上,孩子们也积极地讨论着故事里的人物,到了家也不玩手机、玩游戏了。这真是一次奇妙的遇见,一次难得的教育成果。
翻开《十万工农下吉安》这部红色著作,我仿佛看到1930年1月9日,冷风中穿戴单薄的红军战士们扛着长枪、梭镖、长矛、大刀,举着工农红军第四军的旗帜,哈着热气,乐观积极地往赣西南境内的方向挺进。行进中, 同样穿戴单薄的毛委员和朱老总诗兴勃发,毛委员那首著名的《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就是在这样艰苦的行进中有感而发的。
《十万工农下吉安》是一部红色长篇纪实小说,叙述了大革命时期,赣西南工农武装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赣西南特委、赣西南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在毛委员、朱老总、彭老总率领的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第三军团的支持下,十万工农齐聚吉安城外,突破敌人的重重障碍,胜利攻进赣西南重城吉安城。随着攻打吉安城胜利,赣西南三十万军民举行隆重的庆典,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跟着也成立了,这是党领导下成立的第一个省级苏维埃政权,具有非凡的划时代的政治意义。这个政权的成立,有效地推动了中国革命和苏维埃运动的历史进程,有效地推动了党领导下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历史实践,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如北斗七星般引领农民阶级前行的影响力。
在这场伟大的斗争中,赣西南工农武装与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第三军团一道行动,勇敢冲锋,无数的红军战士和赤卫队员为着信仰,不畏敌人的枪林弹雨,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这部作品浩繁重笔,大气磅礴,生动活泼地塑造了赣西南特委书记刘士奇、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委员长曾山、地下党员罗芳初、起义将领罗炳辉、基层农会主席萧祖耀,以及数百个历史人物形象。他们不忘初心,始终坚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们思想先进,道德情操高尚,党性意识强,服从使命,平易近人,赢得赣西南人民的广泛信任和支持,赢得攻打吉安城的胜利。
掩卷《十万工农下吉安》,我被工农红军战士和赤卫队队员们的激情满怀、斗志昂扬、乐观上进、无私奉献、视死如归,甘愿把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当作中国土地革命发展的铺路石的精神深深感动。他们甘当火种,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这种永不言弃的信念和无所畏惧的精神令我和孩子们深感震撼。赣西南老区人民积极地加入农民协会,沿着党指引的正确方向走,无怨无悔地支援前线,即使流血牺牲也不退缩,这种历史担当和家国天下的情怀,在作品中随处可见,让我和孩子们的内心都充满了感动和敬意。在这部作品的感染下,我和孩子们内心的焦虑慢慢平息下来了。
《十万工农下吉安》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党史教育佳作。这部作品的作者,出身于革命军人家庭,为写这部作品,十年磨一剑,克服各种困难,拜访百多位这段历史的经历人,足迹遍及福建、江西、湖北、湖南、上海、广东、广西、贵州、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积累起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这种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写作态度令人敬仰,使这部作品展现的历史事件和情节非常有代入感,真实可信。作者把历史事件写得波澜起伏,人物刻画细腻精深,给人很大的心灵震撼和艺术感染力。整部作品在布局谋篇、历史人物刻画、艺术手法表现上,都给人一种金字塔式和汪洋大海式的震撼,令人叹为观止。
每个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会有疲惫不堪的时候,都会遇到自己的“冬天”。在这个忙碌、寒冷的冬天,邂逅《十万工农下吉安》这部优秀的红色著作,我和孩子们犹如邂逅冬夜里的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让人感到光明和温暖,使人精神振奋,重燃对生活的热情,使我和孩子们对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学习环境,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坚定了孩子们在党领导下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勇做新时代的接班人和传承人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