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罢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红骆驼》,我内心被小说中巍然的家国情怀和英雄的正大之气深深震撼,一种饱含感动、敬佩、沉痛的复杂情感悄然溢满心间。
中篇小说《红骆驼》是一篇向深扎大漠戈壁投身我国核工业事业的无名英雄致敬的感人之作。它以一位母亲垂暮之年执意回西北戈壁的旅程为主线,通过母女二人不断交替的叙事视角,把一段蕴含年代陈迹的时光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倾情赞美了为祖国核工业事业奉献一生的无名英雄潘大兴。这部作品源于作者王松2019年应邀到西北地区某核工业基地旧址采风,在那里他接触到许多真实的人和事,于是激发了《红骆驼》的创作灵感。
作品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小说围绕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顾莎陪护满怀执念的母亲顾芳回“矿区”旅行,从出发到飞机延误到最后到达“矿区”的旅行进程;另一条则是顾莎的母亲顾芳和父亲潘大兴因“矿区”相识相知相恋相离的往事呈现。两条线索借助母女二人的叙事视角穿插展开,回忆与当下、理想与现实不断交错,使得故事发展和情感传递有了更为丰富的层次。随着汽车开进戈壁滩上的“矿区”,两条线索最终交汇合一。小说的结尾堪称精彩,整篇小说只字未提潘大兴的现状,直到母女二人走进“矿区”陵园,走到一座镌刻着“潘大兴同志之墓”的墓碑前,全文悬念才得以揭晓,给读者强烈的情感震撼。当云姨在墓碑前掏出那块潘大兴留给女儿顾莎的红色“沙漠漆”石头时,小说标题《红骆驼》深邃的含义亦清晰浮现,这一点睛之笔让小说兼具了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文末,顾芳把轮椅朝墓碑跟前摇去这看似简单的一幕,更是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思考空间。
一定意义上,一篇小说立意的高下是其价值的重要体现。在这方面,《红骆驼》展现的祖国第一代核工业建设者甘于奉献牺牲、无悔人生抉择的家国情怀璀璨夺目。正如作者王松在获奖感言中所说——“这个如此高的荣誉,他们才当之无愧。”小说在作者朴实平淡的笔触下,饱含了家与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文中,面对西北大漠的艰苦环境,顾芳和潘大兴做出了不同的人生选择。对顾芳而言,她曾为了爱情和祖国跟随潘大兴奔赴西北,奉献了自己最宝贵的一段青春,当理想的美好被现实的残酷日渐消磨,最终她因不愿看到女儿在戈壁滩成长生活而选择了离开。相反,潘大兴始终坚定献身祖国事业的价值追求,忍痛割舍了妻女亲情,选择了继续坚守西北,最终将生命也献给了那片荒漠。两人的选择并没有对错之分,但潘大兴的人生无疑是不朽的。作者王松说,抉择的意义不是让我们认准哪一个,而是决定放弃哪一个。所以,抉择也就意味着放弃,而放弃舒适放弃享受,尤其难。面对家与国之间的抉择矛盾,我相信潘大兴内心是无比煎熬和痛楚的。然而,在经历了理想背后的艰难与残酷之后,依然能坚忍地选择国家,这是一种多么伟大而深沉的情怀与大爱啊!
读及小说中描绘的骆驼草、戈壁滩、沙漠漆,我不觉想起了自己那段西北大漠之旅。那年盛夏,我有幸随单位炮兵分队赴大漠深处执行任务,随着列车从南到北,从城市到山村,从黄土到戈壁,窗外的世界也逐渐从喧闹息落成寂寥,从绿野枯败成苍黄。我们的宿营地时常缺水停电,训练计划也经常被沙尘暴打乱,一个人独自走小道出去很容易迷路,我当时就想:能在这里扎根的人得忍受何等的孤寂与苍凉啊!好在大家新鲜感十足,枯燥时就用手机和相机镜头捕捉沙漠独有的壮美景致。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是我当时在某基地旁看到的一句标语,至今记忆尤深。它由碎石工整地垒在一条长长的沙丘上,简易却醒目,短短十四个字蕴含着催人奋进的力量。读完《红骆驼》,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形象的理解。现在,重新翻看当时拍下的景致,我突然觉得潘大兴等第一代核工业建设者不也是那么壮美吗——如万里黄沙般浩瀚而雄浑,戈壁落日般绚烂而热烈,大漠星空般澄静而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