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五届运动会

贵港日报社主办  

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艺 > 正文

杨宪益:他让世界看到不一样的中国

2023-03-17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   网络编辑:何美凡  

杨宪益及其胞妹杨苡被称为中国“传奇兄妹译匠”。杨宪益以与其英籍夫人戴乃迭合译《红楼梦》(A Dream of Red Mansions)而闻名,杨苡则以翻译《呼啸山庄》广为人知。

《我的舅舅杨宪益》讲述了杨宪益最后十年的真实写照,包括其与夫人戴乃迭的相濡以沫、与子女的沟通相处、读书、翻译、写作、会友人、抗癌、治疗、与家人的团聚以及直面死亡等。作者是杨苡的女儿赵蘅,她用日记、追记、现场速记图及图配文的形式记录了杨先生生活中的琐琐碎碎,人间的是是非非。想要表达的是对杨宪益这位“翻译整个中国”的大家的见地和态度——不同凡响的思想和伟大而纯粹的人格。《杨宪益杨苡兄妹译诗》是两位翻译大家所译英文诗歌合集。诗歌共分为5辑,关乎理想、生活、爱情与成长。

翻译古今经典向世界介绍中国

事实上,杨宪益夫妇的翻译著作远不止一部古典名著《红楼梦》,他们共同献身翻译事业半个世纪,从《诗经》《楚辞》、唐宋诗文、唐宋传奇、元曲、明清话本、明清诗文、《史记》《聊斋》等古典文学名著,到鲁迅、沈从文、丁玲等当代作家的作品,以及《芙蓉镇》《沉重的翅膀》《绿化树》等大量的现代作品,总共不下200种。

杨宪益生于天津书香门第,有两个胞妹杨敏如、杨静如(即杨苡)。杨宪益从小就是一个绝顶聪明的孩子,7岁能写旧体诗。他是个淘气的小少爷,曾恶作剧地将法国白兰地倒进鱼缸,把金鱼全都“醉”死了。两个妹妹十分崇拜哥哥。敏如说:“他都能把‘十三经’背得滚瓜烂熟时,我连‘四书五经’还没有读会。初中时他就琢磨着写章回体小说了。”

1934年杨宪益中学毕业后,到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留学期间,担任中国学生会主席一职时与任学生会秘书的英国女大学生戴乃迭相识,二人常常一起学习、听课。戴乃迭在中国出生,古老中国热闹的街景、有趣的民俗和风味小吃,在她的人生经历中留下浓郁的色彩。她在牛津大学学习法文,觉得无趣,改学中文,共同的志趣成就了这对年轻人的异国姻缘。天地间的一个巧合:一个由大不列颠培养出来的汉学家与一个经汉学儒学教导而成的英文学者结为伉俪,也从此奠定了他们未来成为翻译家的基础。

杨宪益和英国夫人戴乃迭

1940年,杨宪益携戴乃迭回国,出任重庆大学副教授。1943年,在梁实秋的引领下,杨宪益夫妇的中文外译事业开始起步。三年里,他们在梁实秋领导的国立编译馆中翻译完成了《资治通鉴》从战国到西汉约36卷。1953年,杨宪益夫妇被调至北京外文出版社,从事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工作。在外文出版社工作期间,杨宪益夫妇以惊人的速度翻译了大量作品,从先秦散文到《史记》《离骚》《牡丹亭》《老残游记》《鲁迅选集》,其中包括英文全译本《红楼梦》。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由中国人翻译的一部全译本,另外一部《红楼梦》英文全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的作者为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杨宪益夫妇的“中西合璧”终于让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西方读者所了解。

海内外汉学界、红学界对这两部《红楼梦》译著同等重视,普遍认为两大全译本各有千秋、各有特色。霍氏译本长处在于内容的文学性和生动性,由于该译本由英国人所撰写,所以在西方世界拥有广泛的影响力。“但该译本过分屈从英美读者的阅读习惯,对中国民间信仰不够尊重,将儒、释、道三教改写为基督教,以上这些不足也是霍氏译本的硬伤。”知名媒体评论员、《莎士比亚眼中的林黛玉》一书作者裴钰分析。

杨宪益、戴乃迭译本的优势在于语言严谨,被认为是最接近原著风貌、最保真的英文译本。此外,身为中国人,杨宪益传统文化修养很高,还得到了国内红学界的大力支持,译本错误率大大低于霍氏译本。但该译本的不足之处也在于其文字过于严谨、缜密,文艺性稍弱,影响了该译著在海外的流行。

如今,英国伦敦大学把杨宪益与戴乃迭的译著都当作中文系必修的教材;荷兰著名的莱顿大学,有半壁书架挤满了他们的译著,其收集之博,比他们自己记忆的还要多;澳大利亚堪培拉国际大学也收藏了一大书架他们的译著;香港大学,更为他们的译著单设了特别的书架。

除了英文,杨宪益还精通拉丁文、古希腊文,戴乃迭则精通古法文,两人还将多部这些西方古文的名著翻译成中文,如拉丁文的古罗马诗、希腊文的荷马史诗,从中古法文译出的法国中古史诗等。

杨宪益学贯中西,在中国语言文化和西方语言文化上有着很深造诣,至今都有很大的影响。杨宪益对青年翻译工作者说,“翻译主要力争‘信’和‘达’,‘雅’是难以达到的更高要求。青年翻译工作者要多了解本国文化,多看一点书。”

译介世界名著 让中国阅读西方

除了向海外译介中国,杨宪益也翻译了许多世界名著,且在成书年代、语言、体裁等方面跨度极大。这些作品充分展现了他包揽古今、学贯中西的素养和笔力,更打开了中国读者阅读西方经典的窗口。上海人民出版社曾于2019年出版《杨宪益中译作品集》,帮助读者更全面地领略这位近代翻译大师的风采。

《杨宪益中译作品集》(全五卷)收录了杨宪益翻译的《奥德修纪》《鸟》《凶宅》《牧歌》《地心游记》《罗兰之歌》《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卖花女》《近代英国诗钞》等9种作品,上至西方文明发源的古希腊时代的史诗、戏剧,下至近现代欧洲工业文明崛起之后的新式文学体裁——科幻小说及现代诗歌。其中,《凶宅》《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卖花女》等均为杨宪益独家的珍贵译本,而《奥德修纪》《地心游记》《近代英国诗钞》等经典作品已然断版多年。

这部作品集将篇幅依年代体裁整合为五卷。《奥德修纪》采用突破性散文体翻译,是西方文明源头,也是荷马史诗独一无二的译本;《鸟·凶宅·牧歌》涵盖了“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唯一神话类作品,影响了莎士比亚的普劳图斯之代表性喜剧,以及但丁、雨果追怀的古罗马桂冠诗人维吉尔的扬名之作;《罗兰之歌·近代英国诗钞》是中世纪英雄史诗与现代诗歌的隔空相遇;《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卖花女》囊括了爱尔兰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萧伯纳的两篇经典作品,既有对历史的回望,也有对现实的批判;《地心游记》则是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代表作品之一。

杨宪益的译文既紧密贴合文本原意,保留其本身的风格样貌,又充分考虑了中文读者的阅读理解习惯,在还原性和可读性之间取得了难得的平衡,是“名家名作名译”的三重结合。这得益于杨宪益先生国学、西学熔于一炉的早年教育,在牛津大学受到的古希腊罗马文学和英法文学的专业训练,更离不开他丰富的中外互译经验。他的翻译以“信”和“达”为首要原则,举重若轻、通达隽雅,可读性强。译作各具魅力,不单是文学名篇,更是历史记录,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学风貌。 来源:21世纪英语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