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始见《周礼》定于唐代。宋代以后,中秋日盛,与春节、清明、端午并列,成为全年最重要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在贵港,人们有供月、赏月的习俗。在中秋这一天,一家老小,吃月饼、赏月亮,其乐融融。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不同年代的人,对中秋节有不同的记忆。从吃不上月饼,到挑选自己口味的月饼,改变的不仅仅是月饼,更是人们的生活水平。近日,记者采访了我市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市民,寻找藏在贵港人的中秋记忆,感受时代变迁和不变的情感。
儿时一“饼”难求,而今更重团聚
“爷爷,爷爷,中秋节我想吃你做的菜。”“好好好,那你告诉爷爷,你最想吃什么?爷爷都给你准备着。”9月4日,记者走进港南区木松岭社区朱以辉的家中,看到6岁的孙子正依偎在他的怀里,数着手指一一列举中秋想吃的美食。
“过中秋,一定要吃手工制作的米粉。”这是朱以辉对中秋最深的记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月饼只会出现在极少数的人家。
上世纪50年代,朱以辉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童。家里六个兄弟姐妹全靠在盐站工作的父亲养活。“那时候的月饼可没有肉,里面包裹的只有糖、芝麻和花生。对于当时月收入仅有20元的家庭来说,一块钱一筒的月饼那可是稀罕物,一年盼星星盼月亮都不能吃上一口。”聊到自己的中秋记忆,朱以辉脸上满是笑意。
那时的月饼包装很简单,油纸外面拿红纸一包,草绳一拴就大功告成。一筒月饼有4只,那油从里到外直渗得最外层的牛皮纸也光亮亮的,香味更是直扑口鼻。“那时候过中秋节,父亲的单位会给工人发月饼票。我们老早就等着、盼着过中秋节,可以拿着月饼票去糖饼店排队买月饼。”时隔几十年,朱以辉到现在还清晰地记得他拿着月饼在院子里炫耀的场景。
“月饼领回来了,得等到中秋节才能吃。为了防止我们偷吃,母亲把米缸里的米挖出一个小坑,把月饼放进去,又用米把它们盖起来。”朱爷爷乐呵呵地说:“那时的月饼实在太香了,夜里实在忍不住,借着月光跑到厨房,将藏在米缸里的月饼偷偷咬了一小口,吃完还舔舔手指头。”往事如烟,但那天夜里“偷”吃月饼的往事仍刻在朱爷爷心里。
“小时候在意的是吃的,现在在乎家人团聚。”69岁的朱以辉道出了老人们的心声。中秋节快到了,朱家在外工作的家人又赶回来团聚,吃顿团圆饭,孩子们提着灯笼逛街,大人们叙叙家长里短,幸福变得满满当当。
舍得一家缺,换得万家圆
古人把满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中秋节又叫“团圆节”。中秋,本应该是举家团聚的日子,但总会有一群人,因为工作而选择离家。杨文福,1980年出生,贵港市消防救援支队全媒体中心负责人,自1998年底入队以来,已有24年未回家与家人过中秋节了。
“吃着月饼,看着表演,很幸福、很满足。”在杨文福的记忆里,中秋节是极为热闹的节日。在他的老家河南省临颍县,小时候的他总喜欢骑在父亲脖子上看舞狮、拳术表演。那时,家里平时没零食,一到中秋佳节,父母就会制作红丝甜味五仁月饼,虽然不是很多,但是能吃上一块五仁月饼已是令人羡慕的中秋。“那时候生活虽然贫困,但过节的形式却很丰富。”谈及对中秋的记忆,杨文福满脸幸福。
“别人过节,我们过关。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于很多人来说,中秋节是团圆的日子,然而对于坚守一线的消防员来说,却是守护!”杨文福说,自从穿上这身戎装,肩上就担着消防员的责任。2020年中秋夜,队里举行中秋晚会,队员们一边欣赏节目,一边吃着月饼。突然一阵阵急促的警铃响起——港南区八塘街道一民宅发生火灾,一家七口被困。消防队员二话没说,迅速着装出发。
消防员杨文福作为宣传员也跟随着战友们来到火灾事故现场。“当时的火势特别大,一大片都是被烧糊的房屋。”杨文福回忆说,现场指挥部立即按照灭火救援方案展开救援,先后救出5名被困人员。经现场确认,发现仍有1名老人和1名小孩被困火场,位置不详,情况不明,十分紧急。队员们不顾个人生命安危,继续在三楼搜救被困群众,经现场救援人员共同努力,成功搜寻到被困老人和小孩,并安全转移至地面。“火灾直到12时许才完全扑灭,一场中秋晚会分了个上下半场,办成了‘跨夜晚会’。”杨文福打趣地说。
“家里不用操心,好好工作,中秋你寄回来的月饼我们已收到,老家的甜味五仁月饼味道怎么样?”在采访过程中,杨文福刚好接到母亲的电话。他乐呵呵地说:“吃着老妈亲手做的月饼,感到这个中秋家人就陪伴在身边。”电话线的那一头,妈妈虽然遗憾没能和儿子一起过中秋节,但还是乐呵呵地问长问短。杨文福憨憨地摸着寸头,笑着说:“每到过节,也是火灾事故的高发期,我们的消防员只能把对家人的思念埋在心底,默默坚守岗位,守护万家灯火。”
时代在变,不变的是“团圆”这一主题
“‘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每次想起这首古诗,我的脑海里就会闪现儿时过中秋的场景。”“90后”记者闭悦明在谈及儿时中秋节的记忆时说道。
那时候中秋节还不放假,白天仍要去学校上课。在闭悦明的记忆中,最好吃的是五仁月饼,妈妈早上都会给她带一个月饼,到了学校,同学们会小心翼翼地掰开月饼彼此分享,空气里都是香甜的味道。
“我特别记得初三那年的中秋节,上语文晚自习时,大家的目光都被天空的那一轮皎洁的月亮吸引了,老师干脆和我们一起赏月。”闭悦明回忆道,“当时老师跟我们分享乐府《古艳歌》。年少的我们当时还不懂‘茕’字怎么念,也不太理解诗的含义。只记得后来老师说,‘又是一年毕业季,你们即将毕业,大家要彼此珍惜。’这么多年过去了,很遗憾跟老师已经失去了联系,今年中秋团圆日,恰逢教师节,祝愿老师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镌刻在中秋节里的记忆,还有爸爸回家的脚步声。”闭悦明告诉记者,在自己很小的时候,那时还住在老家村里,爸爸在广东打工,交通不便,回家一次非常不容易。有一年中秋节,爸爸为了赶回来跟家人团聚,先是和同伴从广东连夜坐大巴车到南宁市宾阳县黎塘镇,又连夜冒雨走路回村里。“当时我们已睡下,看到爸爸提着鞋子、光着脚、扛着行李站在家门口时,妈妈流泪了。”
如今高铁从广东到贵港不过两三个小时,村里也开通了班车,城乡交通的快速发展,拉近了中秋万家团聚的距离。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闭悦明从大城市回到贵港工作。她说:“人世间,如果有什么让我们的人生变得圆满,那一定是能够陪伴在爱人的身边。”
2021 年中秋节的贵港码头。(郑文虹摄)
9 月 5 日,市民在超市购买中秋花灯。(闭悦明摄)
9月 9日,市中心城区一幼儿园开展“师遇中秋、遇见美好” 中秋游园活动,让孩子们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中秋节。(罗英摄)
中秋前夕,市民朱女士正在家里教孩子做花灯。(黄远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