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老师!”近日,我走在街上,被一阵突如其来的呼喊声吸引。我不由停下脚步,只见迎面走来两名陌生的女学生。那两名女生快步跑到我跟前,拉着我的手激动地说:“老师,我们可算又见到您了!我们是您的学生啊!”
我飞速地搜索着记忆的片段,却怎么也想不起她们是谁。
“老师,我们是解放小学的学生。之前您去我们学校上作文课,不记得了吗?就是从那节课起,我再也不怕写作文了。现在上初中了,我成绩最好的就是语文!”女孩快言快语。
听到这里,我心中豁然开朗,思绪也随之飘回到2020年。
那年,我应邀前往港北区大圩镇解放小学上公开课,课程内容是人物描写,重点是肖像描写。当时,很多小学生在描写人物外貌时,常常陷入千篇一律的困境。
那节课上,我决定尝试打破这种固有思维。我说:“同学们,今日咱们初次见面,大家对老师的第一印象如何呢?简单来说,就是你们觉得老师长啥样,用几句话写下来,限时5分钟哦。”
5分钟转瞬即逝,我在教室里巡视一圈,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有的同学尚未动笔,有的只是随意写了几个字,还有的紧紧捂住本子,低头不敢示人。无奈之下,我抽取了几个看似写得较多的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
果不其然,他们的描述如出一辙:这位老师有着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宛如瀑布般垂落;弯弯的眉毛下,是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高挺的鼻梁下,是一张樱桃小嘴。
看着这些文字,我心中暗忖,这写的确定是我吗?尽管对这些作品不太满意,但我想着这几个或许是班里的佼佼者,便没有立刻评判优劣,而是说道:“咱们先学习这堂课的内容,之后再来看看大家写得怎么样。”
在上课过程中,我巧妙地穿插描述自己的外貌特征,还以班里的学生为模特,进行描写示范,并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对他人或自己的印象,哪怕只是简单的口头描述。
起初,同学们都有些小心翼翼,不敢迈出第一步。
见此情形,我便引导他们:“同学们,刚才你们在课前5分钟对老师的印象描写,这可不只是美化,简直就是‘整容’(同学们哄堂大笑)!如果你们觉得难为情,那老师先来个自我介绍。其实啊,我的头发并非乌黑亮丽,而是干枯发黄、毫无光泽,要是不梳理,简直乱得像鸡窝(又是一阵笑声)。只有发质好且长发及腰,才能用‘瀑布般’来形容;我的眉毛杂乱无章,眼睛也带着几分疲惫,樱桃小嘴?那是少女才有的,我可没有。不过,这高鼻梁倒是货真价实,也就是说,只有鼻子是我的,其他都是别人的。”
我的这番自嘲式的描述引发了同学们的阵阵欢笑,他们渐渐放下了顾虑,写作和表达的热情愈发高涨,课堂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下课铃声响起,同学们纷纷围拢过来:“老师,能不能再上一节?这节课过得太快了,我们还想听!”
“老师,以后能不能常来,每周来一次也行……”
赛课评选之后,我又被派往大圩中心校授课。这次授课的班级是欧老师的班,在镇里可是以成绩优异闻名。这堂课极具挑战性,除了开场的寥寥数语,其余全靠临场发挥,跟随课堂的节奏自由推进。
下课了,我正准备离开,几个同学急忙围拢过来。
“老师,请留步,和我们聊几句吧。”
“老师,您有QQ号吗?”
“老师……老师……”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着。
这时,一个男生鼓起勇气说道:“老师,您刚进教室的时候,我觉得您很普通,没抱多大期望。”
“所以你打算随便听听?”我笑着打趣道。
“老师,您太幽默了!听着听着,我就发现您是个厉害的人,特别真实,还很有文化……”
这两次赛课经历,让我感触良多:真实的事物或许看似平凡无奇,但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恰恰是这份真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