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因出国培训半个月,学校安排我代她的数学课。临走前,张老师特意叮嘱我:“班里有个叫小安的孩子,经常上课趴在地板上玩,教育过多次,都没用。为了不让他影响其他同学,我让他坐在靠窗的第一个位置。你有个心理准备就行,不用太管他。”
第一天上课前,我站在教室门口,特意观察了一下小安。他是个皮肤黝黑、身材瘦小的男孩,坐在窗边的位置上,眼神有些游离,似乎对即将开始的课程并不感兴趣。果然,上课没几分钟,小安就从椅子上滑下来,坐到地板上。我没有立刻制止他,而是继续讲解例题。过了一会儿,小安竟然爬到了讲台边缘,离我越来越近。直到他坐到了我的脚边,我才停下讲课,微笑着对全班同学说:“今天我很开心,想特别表扬一个同学。”
同学们面面相觑,好奇地等待我的下文。我顿了顿,目光温和地看向小安:“老师是知识的象征,小安从座位上慢慢靠近我,说明他非常渴望知识,是一个爱学习的人。”小安愣住了,显然没想到我会这样评价他。教室里响起了一阵窃窃私语,有的同学忍不住偷笑。我接着提高声音说:“我最欣赏的是,他从头到尾都是坐在地板上向我靠拢,没有站起来挡住同学们的视线。他尊重同学,能为他人着想,这种大爱值得我向他学习。”
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片刻后,掌声响起。小安低下头,脸上泛起一丝羞涩。我轻轻摸了摸他的头,继续说道:“同学们的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就像老师的五根手指,有长有短。但只要你们想学习,老师都非常愿意和你们一起努力。”接下来的半节课,教室里异常安静,同学们格外认真地听讲。
第二天数学课,我发现小安竟然没有趴到地板上,而是规规矩矩地坐在椅子上。我再次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小安今天比昨天更认真了,值得表扬!”同时,我还表扬了另外两名同学,我说:“我最喜欢课后主动问问题的学生,这说明他们在思考,在学习。”
下课后,果然有更多的学生来找我提问。让我意外的是,小安也在其中。他显得有些胆怯,小声说:“老师,刚才你说的约分,我还没听懂。”我微笑着安抚他:“没关系,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老师当年学这个的时候,也问过很多次才弄明白。相信你也能学会。”我耐心地给他讲解了几遍,并让他试着做了几道简单的题目。当他做对时,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喜悦。我拍拍他的肩膀说:“我很期待你下次再遇到问题时来找我。”他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接下来的几天,小安每天课后都会拿着数学书来找我。我每天只教他解决一个问题,然后布置两道相同类型的题目让他回去练习。我告诉他:“别着急,慢慢来,一天记牢一个知识点就行。”在这半个月里,我和小安的相处非常愉快。他不仅上课不再趴在地上,还开始主动学习,甚至会在课后主动提问。
半个月后,张老师回来了。她上完第一节课就急匆匆地找到我,惊讶地问:“你是怎么做到的?我们班那个从不学习的‘趴地王’,居然能坐在椅子上认真听课了!”我笑着回答:“你肯定他的好,他就会变得更好。”
张老师听后若有所思,点了点头。她感慨地说:“看来,教育不仅仅是纠正错误,更重要的是发现和肯定学生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