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万象更新。
2月5日上午8时,新春的晨雾尚未散尽,贵港海关关员闫金荣、江信昆已驱车抵达广西农垦永新畜牧集团西江有限公司生猪饲养场。330头生猪进入待检区,检疫人员手持智能检测仪逐头扫描耳标核对体征数据。经过3个小时的严格检测,这批生猪获准启程,沿着“绿色通道”奔向港澳市场。
广西农垦永新畜牧集团西江有限公司与港澳地区的生猪供应合作由来已久。从20世纪80年代起,该公司即开始向港澳地区供应生猪。该公司每周供应港澳地区五六批生猪,贵港海关关员节假日也加班加点为企业开展监管服务,保障生猪正常供给。2024年,该公司供港澳地区的生猪数量约占广西的一半,共供应生猪5.2万头。
在董事长林昌华看来,公司的生猪能够在港澳地区畅销,离不开严格的养殖管理。西江畜牧公司的技术人员严格执行供港澳活猪法规、规例及猪场管理制度,认真做好生产现场表单记录、防疫免疫、疫病防治等工作。该公司的现代化猪舍采用先进的设计和技术,如钢屋面大跨度、全程空气过滤系统以及全密闭连廊通道衔接设计,还引进国际先进的全自动喂料系统,运用全自动机械刮粪、全漏缝免冲水新工艺新技术。这些举措保证猪舍冬暖夏凉、干净卫生,为生猪健康生长创造了良好环境。
不仅如此,为了确保生猪的品质安全,公司给每头生猪都配了“身份证”,清晰记录其生长情况。贵港海关的检验检疫专家定期到猪场检查。这些严格的措施保障了供港澳地区的生猪品质。
广西农垦永新畜牧集团西江有限公司员工展示配有“身份证”的猪仔。韦泽华摄
贵港海关在保障供港澳地区生猪安全快速通关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组建检疫监装工作专班,建立关企联络员制度,“一对一”指导注册养殖场健全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开展相关疫病监测。同时,开设鲜活产品“绿色通道”,主动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计划,提供“7×24小时”通关保障及“5+2”预约查检便利化措施,确保我市供港澳地区的生猪高效输出。
广西农垦永新畜牧集团西江有限公司福船山猪场获授予粤港澳大湾区“莱篮子”生产基地。 韦泽华摄
除生猪产业外,更多“贵”字号农产品在大湾区市场崭露头角。
春节后,覃塘区樟木镇良古村的中美柑橘种植专业合作社迎来了茂谷柑的采收期。记者走进该合作社的种植基地,看见橙黄色的茂谷柑压弯了枝头,工人在果树间忙碌穿梭,采摘、挑选、装筐、装车,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覃塘区樟木镇良古村中美柑橘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工人在采摘茂谷柑。 全媒体记者姜佳坤摄
该合作社负责人甘启强介绍说:“我们每天采摘的茂谷柑全部发往广东,主要销往深圳、佛山、东莞等城市,每公斤批发价为5.2元。”该合作社主要种植早熟砂糖橘、沃柑、茂谷柑,种植面积共800亩,其中茂谷柑的种植面积约400亩。目前,每天聘请30名工人采摘茂谷柑约18吨。
中美柑橘种植专业合作社附近的广西爱咯乐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蛋鸡育雏、养殖和鸡蛋销售、有机肥无害化处理等于一体的新型农牧企业,于2021年投产,目前存栏蛋鸡200万羽,年产鸡蛋2.8万吨。
“我们公司生产的鸡蛋在大湾区市场十分畅销。”该公司副总经理钟良鹏告诉记者,该公司每年生产的鸡蛋,八成供应粤港澳大湾区,每天发4000箱鸡蛋到广东。去年,该公司实现产值2亿元。目前,公司正紧锣密鼓推进三期建设,预计今年第一季度完成项目全部工程,届时将有9栋育雏鸡舍和32栋青年鸡舍,可养殖300万羽蛋鸡。
在覃塘区凤凰林场腹地,广西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食用菌包装车间一片繁忙景象。一簇簇洁白鲜嫩的金针菇随着传送带慢慢移动,工人们在各自岗位上有条不紊地分拣、称重、包装等。厂房外,冷链货车络绎不绝,满载着新鲜食用菌驶向华南、东南亚等地。
该公司采用先进的食用菌培育生产模式,除采收包装外,培养基料搅拌、装瓶、灭菌、接菌种、栽培等生产工序基本实现全自动化。工厂的300多间培育室就是菌菇的立体化栽培场所,每间培育室左右两侧均有11层栽培架,可同时培养6.6万个菌瓶。接上菌种的瓶子被自动化输送带送到栽培架上,待成熟后自动下架输送到采收流水线和包装车间。
“我们公司日产金针菇、海鲜菇等鲜菇约120吨,每天约24吨鲜菇通过全程冷链直达大湾区商超。”广西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外联经理谢锦洪介绍,为保障每天稳定供应粤港澳“菜篮子”,公司采用了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育菌菇。栽培期间,食用菌生长管理模拟系统如同一个“种植保姆”,对生长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并精准控制温、光、水、气,为食用菌打造最适宜的生长环境,培育出的菌菇不仅无公害且产量高、品质好,实现了一年四季绿色高效供应粤港澳“菜篮子”。
支撑这些现代农业标杆的,是我市精心构建的供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保障体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黄玉娟介绍,我市聚焦科技赋能,探索创新优化智能化楼房养猪和“物联网+畜牧”等新模式,全市畜牧机械化率达到58.63%,排全区前列;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率达到76%;渔业机械化率达到69%,高于全区3.8个百分点。同时,我市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推进现代网络养殖技术、遥感技术监测应用、智慧施肥、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等智能化升级、数字化改造、数据驱动优化等模式,加快形成以现代农业应用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数智农业农村发展体系。
目前,全市共创建供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示范生产基地10个。其中,供深圳农产品示范基地8个,排全区第6;供香港农产品示范基地2个,排全区第2。
从阡陌田间的智慧农场到自动化的现代工厂,从碧波荡漾的西江航道到车水马龙的湾区市场,我市农产品正在书写“从田间到舌尖”的品质传奇。如黄玉娟所言:“我们要把服务大湾区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让更多‘贵’字号农产品成为品质代名词,让珠江潮涌激荡西江春水,共同绘就区域协调发展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