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 > 正文

共筑健康防护墙——贵港市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24-12-08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林子棠  

12月3日,记者从市疾控中心获悉,今年以来,我市艾滋病疫情排名从全区第四位下降至第九位,持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将其列入推进全市卫生健康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事项,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聚焦重点和难点问题,持续推进落实各项艾滋病防控措施,全面推动艾滋病防治工作高质量开展,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强化宣传教育 提升公众认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艾滋病吗?”11月27日,一场主题为《珍爱生命 远离艾滋》的防艾主题宣传讲座在广西物流职业技术学院举行。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科副科长邓本本担任此次讲座的主讲嘉宾,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艾滋病的发病机制、传播途径、临床症状以及预防措施等知识要点讲解得深入浅出,结合实际案例与权威数据,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艾滋病对个人健康和社会稳定的影响,并强调预防艾滋病刻不容缓。

这是我市持续推动艾滋病防治宣传工作的一个缩影。“青少年由于身体素质、心理发育、社会认知等各项机能的不成熟,防范意识不高,成为艾滋病的易感人群,抓好青少年群体的艾滋病防治教育,是我们宣传工作的重点之一。”邓本本说。为了更有效地防控艾滋病,我市坚持将宣传教育作为核心策略,通过进社区、进企业、进医院、进校园、进家庭的“五进”活动,全面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政策,让大众人群和重点人群了解艾滋病可防可控,进一步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和科学防控意识,为构建起坚实的防艾屏障奠定基础。

每年暑假,我市联合广西医科大学预防艾滋病志愿者到乡镇卫生院、村委共同开展以爱宣“艾”社会实践公益服务活动,借助高校的专业力量将艾滋病的预防知识带到基层,送到群众身边。

驻守在乡镇一线10年的防艾宣传专员覃福律感慨道:“刚担任这份工作时,确实面临不小的挑战。但经过长期的科普努力,现在大家的认知已经明显提高,更多人能够正确认识艾滋病。”覃塘区将防艾禁毒工作融入乡村振兴、平安中国建设等领域,通过“小手拉大手,369携手”工作模式,防艾禁毒宣传活动如同春风化雨般进校园、进村屯、进厂区,该模式也获评“十佳广西农村防艾宣传优秀模式”。

为了进一步提升宣传效果,我市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宣传形式,创作了系列情景卡通剧小视频,以生动的情节、贴近生活的场景,巧妙地将防艾知识融入其中,让防艾知识更加生动有趣,易于接受。今年我市还特别策划推出了四期艾滋病知识线上有奖答题活动,精心设计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检测与治疗等多个方面的题目,确保了活动的专业性和全面性,吸引了高达5万余人次参与。

优化医疗服务 提升防治水平

艾滋病又被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初期会有较长的无症状感染期,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一般为2—8年。在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之前外表看上去正常,并不会出现任何明显的身体不适。因此,如果未能及时进行HIV抗体检测,感染者往往难以察觉自己的感染状态,进而可能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导致病情恶化。

为此,我市专门设立了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主要为有高危行为或感染艾滋病病毒风险的人提供检测和咨询服务。“艾滋病并不可怕,只要早发现、早治疗,很多患者都能过上正常的生活。”市疾控中心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坐诊医生陈永锋巧妙地运用生动的案例和贴切的比喻,将复杂的艾滋病知识化繁为简,为前来咨询的人们提供了详细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并给予他们鼓励。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的设立,是我市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一环。目前,全市共有16家医疗卫生机构开设该门诊,便捷的检测和专业的医疗知识为艾滋病的早期发现和干预提供了有力支持。

与此同时,我市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注重实效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艾滋病咨询、检测、诊疗“一站式”服务工作模式和艾滋病救助“一站式”服务机制,逐步完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网络,通过定点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协同配合,为艾滋病患者提供了便捷的就医途径和持续的医疗支持。目前我市设有6家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点,治疗覆盖率从2019年的82.70%提高至2024年10月的94.38%,增加12个百分点。治疗成功率从2018年的94.78%提高至2024年10月的96.61%,增加近2个百分点。同时我市建立了6家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门诊,为有高危行为的人群提供暴露后药物预防服务。此外,我市还不断加强艾滋病监测网络建设,扩大监测覆盖面,确保及时发现和报告艾滋病感染者,目前我市已实现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初筛实验室覆盖率及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检测点覆盖率均达到100%的目标,2024年1—10月共检测各类人群193万余人次,检测量较2023年同期增加19.87%,为艾滋病的早期发现和防控提供了有力保障。

创新工作模式 推动防治工作显成效

“要建立员工健康监测,如果有不适症状要及时就医检测。”11月18日,市疾控中心联合贵港市公安局港北分局治安大队在我市艾滋病防控重点场所进行宣传排查,从行业风险、人文关怀等角度作为切入点对场所从业人员开展艾滋病宣传科普。这是我市在全区首创组建卫生、公安、社会组织“三位一体”艾滋病联合工作模式的又一实践。

近年来,我市通过科学研判和精准施策,在分子流行病学领域中发现了超级传播者和传播热点地区,并在分子层面证实了女性性工作者与老年人群的传播网络关系,为艾滋病防治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该项目首次将艾滋病分子流行病学传播网络的分析技术应用于实践,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卫生、公安、社会组织“三位一体”的精准干预模式。这一模式的构建,不仅为艾滋病合并机会性感染的诊断和预后提供了新的模型,还发现了预后标志物和防治新药物,为艾滋病的精准防治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我市在这一项目中发挥了核心作用。自2017年以来,我市通过推动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如《贵港市联合打击故意传播艾滋病性病工作方案》和《关于明确故意传播性病案件线索举报费奖励程序的通知》,不断完善“三位一体”精准干预模式。这一模式的推广,为项目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也极大地推动了艾滋病防控改革试验的深入发展。

通过“三位一体”的精准干预工作模式,以“以打促管”方式全覆盖重点场所、重点人员艾滋病干预检测,有效管控好目标人群中潜在的艾滋病传染源,重点场所的人员也更主动配合干预和检测工作,告别了“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血难抽”现象,重点场所干预覆盖率从2017年以前的不足30%提高到近100%,重点人群筛查检测人数也由原每年的四五百人上升至当前的2000多人。公安部门依托联合工作组对感染艾滋病的目标人员实时追踪管控,严厉打击阳性暗娼故意传播艾滋病违法犯罪行为,按照“快侦、快捕、快诉、快判”的原则依法从重打击处理,累计处理故意传播艾滋病性病案件53起,有效遏制了艾滋病的传播。

今年8月,我市携手广西医科大学、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共同申报的《艾滋病及机会性感染的精准防治研究及应用》项目荣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标志着我市在艾滋病防治工作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