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 > 正文

【荷老师讲故事】把课堂搬到劳动基地里

2024-11-30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平南县大安镇凤谷小学 梁 彦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上《落花生》这篇课文时,突然有一个冲动,也想和学生一起种一块地。

刚巧,校园一角有块泥地,被开辟为劳动基地。2023年春季学期的一天,我和四1班同学商议在这里种农作物,得到他们的积极响应。我们来到基地,一番丈量后,将地分垄,男女生各负责一垄,他们那认真劲儿,让我又惊又喜。

接着便是锄地,我教学生先用锄头把地翻一遍。这一步很关键,它能让深埋的土壤翻到表面,使土壤疏松透气。然后把泥锄成细碎状,再立成垄,做好排水沟。

“地翻起后得晒几天,阳光可以杀死部分害虫和病菌。”

“这地红泥居多,泥质松,不过保水性稍弱,种红薯之类的耐旱作物比较好。”我一边锄地一边向同学们讲解。

劳动委员小唐好奇地说:“老师,想不到简单的劳动也藏着这么大的学问。”“当然啦。”我趁机和他们说,“劳动还可以增长见识,大家要认真观察、用心学习。”

几天后,正当我发愁种什么的时候,同学们已经做好规划。小唐带来了玉米种子,小卢拿了红薯苗,其他同学也各有准备。随后,我们按农作物的种类进一步划分区域,像黄瓜、豆角这些需要搭架的种在一垄,其他蔬菜种在另一垄。

“株距和行距不能随意,太密的话,植株间通风透光差,阳光不足会影响光合作用,而且容易滋生病虫害;太疏则不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还会让杂草有更多生长空间。”种植时,我特别提醒株距和行距的重要性。

同学们笑称:“老师,这好像在上生物课。”我认真地回答:“这就是生活中的学问,勤于思考能让我们把事情做得更好。”同学们纷纷点头应和。

农作物种下地后,每天大课间,同学们都要去菜地查看。他们会关注瓜菜的生长情况,一有杂草就拔除。浇水也是每天的必修课,他们做得认真细致。有个星期五放晚学,我经过菜地,看到一个个简易架子上挂着塑料水瓶,水正一滴一滴落到农作物上,就像在“输液”。原来,同学们担心周末两天农作物干旱,便想出这个巧妙的补水办法。

然而,也有部分同学做事仅凭三分钟热度,播种后便置之不理。由于缺乏照料,那些农作物中杂草丛生,生长缓慢。直到某天,他们看到同期播种的农作物长势喜人,才追悔不已。于是重新打理,虽属亡羊补牢,但也不失为劳动课的一种教育。

在孩子们齐心协力、持之以恒的努力下,农作物迎来了丰收。班长组织大家把收获的玉米等劳动果实分给班级同学,有的同学主动放弃,说自家种有玉米,愿意把自己的那份让给其他同学。懂得了关爱和分享,这一幕令人暖心,这也不失为劳动课的另外一种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