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 > 正文

走进市博物馆系列报道之二:青铜文物——穿越时空的文化使者

2024-08-14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李园园  

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从石器时代跨越到金属时代,是文明进步的重大里程碑。在市博物馆,一件件青铜瑰宝犹如穿越时空的信使,诉说着古代贵港先民的非凡智慧与精湛技艺。近日,记者走进市博物馆,欣赏浔郁大地上出土的青铜瑰宝。

汉代瑞兽座带柄铜灯。

市博物馆文物保管部负责人甘雨棠首先向记者介绍馆藏的一盏汉代瑞兽座带柄铜灯。汉代是中国灯具发展历程中的首个高峰,人们在祭祀、宴席、读书、沐浴、出行都会使用灯来照明。贵港的汉墓出土了许多灯具,有陶的、铜的,其中,贵港罗泊湾一号汉墓出土的西汉扶桑树形铜灯可谓稀世珍品,代表了两广汉代灯具的最高水平。

市博物馆馆藏的汉代瑞兽座带柄铜灯的造型非常别致,圆柱型灯盏的底部装饰有3只兽足;灯座是一只瑞兽,其头高高抬起,有一对弯角,突眼高鼻,露出整齐的牙齿,脖子很短,四足作匍匐状,长卷尾贴臀,憨态可掬;灯盏与灯座之间,用一根细细的灯柄相连,最特别的是灯座和灯柄可以分开。“这盏灯为镇墓器,是贵港市古墓葬首见出土物,由此可窥见当时贵港铜灯的发展水平。该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甘雨棠说。

战国人面纹弓形格铜剑。

青铜器被广泛应用于礼器、武器、工具、器皿、艺术品等多个领域,不仅具有较高的实用性,还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成为当时社会权力和地位的象征,铜剑就是其中的代表。市博物馆馆藏有一件铜剑精品——战国人面纹弓形格铜剑。

据了解,人面纹弓形格铜剑因为形制独特、地域性强,目前仅见于岭南以及印支半岛,包括广西的百色、贵港、钦州,广东的广州,香港的大屿山、赤立角、南丫岛,越南的清化、海防等地,数量不多。这类短剑流行于战国时期,其铸作方法是用双面合范,将首、茎、身一次浇铸而成,铸作工艺精良,其茎、格、身均有精细纹饰。有学者认为该类型的铜剑可能是岭南越人首领兵权的象征。

市博物馆馆藏的人面纹弓形格铜剑,茎空心、椭圆形,端部稍大,饰勾连雷纹;格呈弓形,略宽于身,两面均饰栉纹;身宽扁,至前端成锋尖,两面的前端至锋尖起脊,中前段至近格基处有一窄长三角形图案,图案外框由栉纹带构成,框内纹饰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为人面图案,中为雷纹图案,下为“X”形图案。

透过铜剑上的斑驳锈迹,我们不禁会想象,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曾出现过铁马金戈的军事冲突,英勇的将士手持青铜兵器,为了国家的安宁与民族的荣耀而浴血奋战。又或许,这些青铜器物本就是古代军事策略与智慧的结晶,它们在无声地诉说着古代浔郁人民对和平稳定的渴望与追求。

鸟兽规矩纹铜镜。

在贵港出土的青铜文物中,数量最多的莫过于铜镜。铜镜发展至今已有4000余年的历史,是体现不同时期哲学、思想、文化、宗教、艺术、科技和民俗历史变迁的重要载体。汉代是铜镜发展的繁荣鼎盛时期,这时期的铜镜种类繁复,做工精良,形制多样,纹饰优美,成为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之珍品。从市博物馆馆藏的铜镜中便可见一斑,例如出土于贵县水电设备厂的西汉时期的鸟兽规矩纹铜镜,纹饰图案非常丰富,其座外依次纹饰为九乳丁、云藻纹、单圆圈及双线方栏,方栏内四角各有如意云纹,栏外周饰规矩纹和8个内向连弧座乳钉以及互相奔戏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与瑞兽纹,再外饰栉齿纹一周,缘部向外又依次饰锯齿纹、星点纹、云藻纹各一周。

湖州葵花形铜镜(宋)采集于贵港市西江农场, 镜作八曲葵边形,有铭文为“湖洲真正石念二叔照 子”共10个楷体字,字右竖读。

市博物馆内,铜镜琳琅满目。铜镜不仅是古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更是穿越时空的文化使者。每一面铜镜,都是古代工匠精湛技艺的结晶,映照出各时期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艺术审美及民俗风情。铜镜上的图案,或寓意吉祥,或象征权力,或描绘自然,我们仿佛能从中听到古人的低语,领略到不同时代的风采与韵味。

市博物馆青铜文物众多,它们不仅是古代社会的见证,更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与悠久历史。这些瑰宝将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照亮未来文化繁荣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