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人,一到水稻收割季节,他们就会成群结队驾驶汽车载着农机,由北向南,来到贵港为当地村民抢收稻谷,助力粮食颗粒归仓。他们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稻客”。
“稻客”张相帮来自河南省。15年来,每到水稻收割季节,他和妻子刘红杰都会如约而至,与贵港来一次别样的“约会”。
今年7月以来,我市155万亩早稻渐渐成熟,稻田像披上金黄的外衣,在绿水青山和美丽村庄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好看,一幅美丽的丰收图景跃然眼前。
7月以来,我市155万亩早稻渐渐成熟,风景如画。这也是张相帮夫妻俩工作的地方。
7月12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张相帮和妻子像往常一样从车上下来,漱口、洗脸,简单吃过早餐后,便来到港北区港城街道棉村社区向武屯蹲点待客。伴随着早晨的第一缕阳光洒下,田间地头开始热闹起来,卡车穿梭、机器轰鸣,一派丰收繁忙的景象。
“师傅,早上好!收割稻谷多少钱一亩?”
“老伯,您好呀!100块钱收割一亩。您的田在哪里呢?”
“在那边,靠近路边那块就是了。”
与村民谈好收割事宜后,张相帮熟练地驾驶收割机在田间地头来回穿梭,不一会儿,一片片稻田就被收割完毕。村民看着新鲜的稻谷,脸上堆满了笑容,连连称赞张相帮技术了得、效率真高。
张相帮与村民预约第二天稻谷收割事宜。
张相帮在田里驾驶收割机收割稻谷。
张相帮在处置收割机突发状况。
在张相帮收割的时候,妻子刘红杰则发挥起了贤内助的作用——负责收钱和拉业务。在夫妻俩的默契配合下,他们的客户源源不断,订单一个接着一个。
刘红杰与村民在确认即将收割的地块。
收割作业完成,刘红杰收到30元费用。
下午5时许,天空乌云密布,大风袭来。突然有一位老爷爷跑过来对刘红杰说:“我家就只剩下那一小片稻谷,马上就要下雨了,能不能加把劲帮我收割一下?”看着老爷爷着急的神情,刘红杰答应了下来,挥手示意丈夫加紧收割。
眼看着大雨就要到了,刘红杰也着急了起来,生怕收割机陷在田里出不来。幸好,赶在大雨到来之前,老爷爷的稻谷全部收割完毕,张相帮冒着雨把收割机开上了路面,在一处房子内与妻子合力把老爷爷的稻谷装进了袋子。夫妻俩的善良和周到服务,让老爷爷感动不已。
张相帮冒雨把收割机开上路面。
天色渐暗,张相帮和妻子结束了一天的劳作。给收割机加满油后,他们就近找了一家餐馆用餐。随后,夫妻俩在一处僻静、宽敞的地方落脚,并仔细检查设备,为第二天的工作做好准备。
结束一天的劳作,妻子刘红杰为张相帮接水洗头。
记者在张相帮的卡车上看到,床铺、被褥、锅、碗、瓢、盆、桶样样齐全,这辆车就如同一个移动的家。“我们常年外出工作,很多时候都是住在车上、吃在车上,或在车旁搭帐篷过夜。中午基本上不休息,有时候甚至顾不上吃午饭,一整天都在田里度过了。特别是夏天,是很辛苦的。”张相帮说。
作为“稻客”,他们也会遇到很多无奈,特别害怕下雨天,一旦下雨就不能工作;还害怕等不来业务,毕竟第二天什么情况,无法预料。如果业务多,一天可以收割30多亩,如果没有业务,几天都没有收入。
15年来,张相帮和妻子在贵港累计为村民收割稻谷4000多亩,也见证了贵港的发展变化。“我们每年在贵港停留大约1个月,对贵港慢慢熟悉起来,也逐渐对这座城市产生了情感。近年来,贵港的发展很快,交通更加便利了,城市变大了、也更漂亮了。我很喜欢这里,每次到来都很激动,就像与贵港来一场约会。”张相帮向着平天山,望着美丽的晚霞,笑着跟记者分享他激动的心情。
(图片由张庆杰 郭晓枫 黄远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