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 > 正文

壮乡学校里的那博物馆

2024-06-26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陆颖敏  

壮族是最早栽培和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稻作文化十分发达。在壮族方言中,“那”是指水田、稻田的意思。覃塘区蒙公镇民族初级中学的那博物馆展出的1163件壮族生活用具、农耕用具和民间文化史料等展品,是当地壮族人民生活变迁写照。

每件藏品背后都有一个文化故事

6月20日,记者来到蒙公民中那博物馆,头顶壮汉双语书写的“蒙公民中那博物馆”牌匾,脚踩仿20世纪70年代壮乡砖瓦平房的入门石阶,左边是壮族戏剧剧本、医书、道书等壮族民间文化史料,右边是各式各样的农耕用具,壮族农耕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

不同于藏品丰富、常年居于“顶流”地位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那博物馆建于2014年,占地面积306.8平方米,是一个小众且“年轻”的乡村博物馆。该馆设壮族生活用具区、农耕用具区和民间文化区三个展区。

展览从一座61年前的水碾开始。水碾是壮族人民常用于加工谷物的机械,在庾辉的眼里,水碾不仅是加工机械,更是当地壮族人民生活发展历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庾辉是蒙公民中的副校长,也是那博物馆创建者之一。他介绍,蒙公镇地处覃塘区北部,境内山南河自西北向东南蜿蜒而过,20世纪70年代,村民依靠地形、水利等优势,以村屯为单位在山南河两岸建了10座水碾房,用于加工稻谷、玉米和木薯等农作物。20世纪90年代,随着柴油碾米机和电动碾米机的兴起,水碾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因年久失修,水碾房陆续倒塌便将水碾埋于废墟下。“我们学校8名教师和4名村民从废墟里挖出水碾,标上序号,一块一块运回学校再拼装起来。”庾辉深情地望着水碾回忆道,“石碾主要材质是花岗岩,大家费了很大劲才搬运回来。”

“这个龙骨水车和一整套的木工工具是双龙村岜安屯两名姓陆的村民捐赠的,这个太师椅是学校的老师捐赠的,这个手摇风车是我们说服村民捐赠的……”庾辉指着馆内的藏品告诉记者。

馆里的藏品,一部分是庾辉与时任副校长的胡榜航带领学校全体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淘”回来的,一部分是学生家长自愿捐赠的,还有一部分是辛苦“讨”回来的。“每件藏品背后都有一个文化故事。”庾辉说。

2013年,蒙公镇开展“三清三拆”工作,村民拆除老房子后,将老物件随意丢弃在路边。庾辉征得村民同意后,将老物件搬回学校。后来,他又搭了一个简易的铁棚来存放和展示老物件。2014年,覃塘区提出“一校一品一特色”教育模式,胡榜航和庾辉便计划利用收集到的壮族农耕、生活用具和文化史料等打造一个壮族文化博物馆。

经过多方努力,2014年6月,蒙公民中那博物馆建成并投入使用。

老物件变“新教材”

“大家看,秧凳为什么只有一条腿,为什么不用四条腿呢?”

“因为独腿凳与水田接触面积小,受力面积小,拔起来不费力,四腿凳接触面积大,拔起来费劲。”

“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压力与压强问题。”

那博物馆内,八年级物理教师陆好祥利用独脚凳、龙骨水车、手摇风扇车、脱棉籽机等老物件讲解物理知识,让老物件成为学生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新教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蒙公民族中学是我市唯一的壮汉双语教学的初级中学,在校学生912人,壮族学生占95%以上。近年来,该校依托那博物馆,将语文、数学、物理、政治、生物、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与民族文化相融合起来,抓住学科与文化的连接点,实现学科交融、知识贯通,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把课堂搬到博物馆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各科文化知识。”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梁耀田说,那博物馆丰富的史料展品和深厚的壮族历史文化,体现了壮族人民勤劳向上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对青少年认识、了解、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参观那博物馆是该校初一新生入学的“必修课”。

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蒙公镇是壮族聚居地,那博物馆展品讲述着壮乡人民的乡史乡风乡情,与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群众有着天然的贴近性。“我家以前也有这个,看着这些老物件,仿佛又回到了与家人一起劳作的时光。”许多那博物馆的参观者都有这样的感受。

6月5日,100多名2013届、2014届毕业生回到母校参观那博物馆。今年是博物馆建成10周年,他们回到母校,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在一件件老物件中,感受壮族人民独特的乡土情怀,触摸到文化历史的肌理。

自那博物馆建成以来,吸引了许多市民、单位职工前来参观,截至目前,该馆接待参观人员达1.5万人。

梁耀田介绍,为进一步拓展博物馆服务内容,推动民族文化与学科教学相融合,学校计划打造一个壮族“那”文化互动体验区,通过一比一还原壮族农耕用具和生活用具,让学生和参观群众体验农耕、织布、捞鱼等,让面临消失的乡村文化瑰宝留下来,让文化根脉显得出、看得见、摸得着、活得好。

“那博物馆是传承乡土文化、展示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学校办学亮点。”梁耀田说,“我们要利用好那博物馆这个教育平台,在延续乡村文脉、留存乡愁记忆、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涵养乡风文明、助力文化振兴、增进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