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上午,记者在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市农科院)高级农艺师何志强办公室,看到她近几个月来的部分下乡记录:
——2022年11月4日,到平南县东华镇关塘村开展农村妇女实用技术培训暨贵港市“巾帼科技助农直通车”进乡村服务活动,讲授科学用肥、食用菌栽培技术以及红蜘蛛危害与防治知识;
——2022年12月14日,在港南区八塘街道陈湾村开展农业产业实用技术培训,介绍甘蔗病虫害种类识别、危害特征、发生概况及防控措施;
——2023年3月17日,前往平南县大坡镇华林村开展桂花梨高产栽培技术培训,讲授桂花梨套袋应用、病虫害防治、有机碳肥应用等知识;
——2023年4月7日,到港南区瓦塘镇思怀村、香江村荔枝种植园开展科技促春耕技术服务,针对去年秋季高接换种的荔枝出芽情况,采取抹脚芽、补接、打顶等措施,促进换种的荔枝树迅速恢复树冠;根据花穗的雌雄花比例、开花时间差异,建议果园加强蜜蜂管理,抓紧有利天气促进授粉,并在花谢后及时喷药保果,增施有机肥等。
何志强是南宁市上林县人,1996年从广西农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市农科院工作至今。26年来,她扎根农技推广一线,上述下乡足迹,仅为缩影。
“参加工作后,我几乎没穿过高跟鞋和裙子,天天在地里,穿球鞋和牛仔裤最方便。”聊起本职工作,何志强抬了一下脚,向记者展示她那半新不旧的球鞋。“不久前我到市里领奖,因为领奖后还要去试验区,我便穿着工作服就去了。领导一看,不太协调,临时帮我借来一件白衬衫,真是不好意思。”她笑着说。
何志强的工作,虽然都是农事,却充满乐趣。2002年春,她在覃塘林场果园里花4天时间为龙眼树喷洒农药,其中创下了一天累计背负27桶(每桶15公斤)药水作业的记录。其母亲知道后心疼极了:“你一个没干过农活的姑娘,大学毕业去当农民,天天辛苦劳累,如何受得了?”她却笑了:“我觉得好就是好。”
2013年9月的一天,因院里的甘蔗试验田出现蚜虫,何志强背上喷雾器,穿着水鞋,手上搭着一堆塑料布,就和同事去喷药杀虫。返回办公区的路上,一身汗水的她恰好遇上来贵港办事的一名大学同学。“多年不见,一见吓一跳,那名同学后来和其他同学说何志强混得好惨啊。”何志强说起这段往事,乐得合不拢嘴:“我听说后就跟同学们说,别担心,我好好的。”
贵港是广西甘蔗主产区,在推广优良品种“桂糖44号”时,很多蔗农舍不得淘汰高产的“桂糖42号”,这一品种虽然高产,但容易倒伏,不宜在平原地带种植。为此,何志强和科研团队找到覃塘区一户蔗农,请他率先种植“桂糖44号”配合实验。最终,广大蔗农从她跟踪指导的实验中看到,“桂糖44号”甘蔗高度虽比“桂糖42号”矮一些,但抗倒伏能力强,产量也不低,纷纷改种新品种。现在,“桂糖44号”依然是我市甘蔗种植的主打品种。何志强带领团队通过开展院内试验研究、院外示范推广和培训,持续指导蔗农科学管护,有效防治螟虫,确保甘蔗主苗早期分蘖、增加有效茎,中后期减少螟害节和断尾率,同时兼防甘蔗蓟马、粉蚧和棉蚜等虫害,使甘蔗健康生长,起到增产增糖作用,帮助蔗农实现每亩增收500元以上。
2016年至2022年,我市开展龙眼矮化技术示范推广、荔枝品种改良示范推广等工作,市农科院在港南区桥圩镇东井塘设1个荔枝品种改良示范基地。为尽快嫁接枝条,何志强最长一天从早上7时劳作到傍晚6时许,没有午休。她回忆说:“那天不知流了多少汗,喝了十几瓶水,却没上过一次厕所。”
何志强把钻研农业作为人生追求的乐趣。多年来,她分别担任市农科院生产示范组组长和科研组组长,坚持到田间地头培训种植户,编写了荔枝、龙眼、食用菌、中药材、柑橘、蔬菜等相关品种、栽培技术的“土教材”,深受农民喜欢。她先后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和农业推广项目20多项,涉及荔枝、龙眼、甘蔗、食用菌、柑橘、中药材等产业,研究成果获自治区级奖项4项、地厅级科技进步奖4个,其个人获市级个人先进或奖励5项。2021年9月,何志强当选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女十四大代表,2021年11月当选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今年荣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