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行业 > 正文

化工集群 向“绿”而行

2025-10-14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 姜佳坤 见习记者 罗可怡  

化工集群 向“绿”而行

——我市全力推进绿色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全媒体记者 姜佳坤 见习记者 罗可怡

覃塘新材料科技园航拍图。全媒体记者姜佳坤摄

秋日,郁江之畔,微风习习。

俯瞰覃塘新材料科技园,化工企业错落有致,运输车辆穿梭忙碌;车间内,工人奔忙在产线,园区激荡着绿色化工高质量发展“奋进曲”。

近年来,我市围绕打造华南绿色化工基地目标,坚持优服务、强龙头、聚集群,着力引进合成氨、化肥、化工新材料等项目,培育壮大具有特色优势的化工产业集群。全市现有规模以上绿色化工企业57家,今年1—8月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9.4%。

筑载体,夯实基础全力引“凤”来

覃塘新材料科技园内,宽广整洁的道路绿树成荫、车流不息,标准化厂房里罐管纵横交错、机器轰鸣作响。园区的核心区,已集聚高端医药、农药、化肥、环保型塑料助剂、绿色高端表面活性剂等领域企业74家,其中54家实现投产运营,规模以上企业达33家,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这样的发展局面,始于园区建设初期的坚实起步。2016年,覃塘新材料科技园立项批复正式下达,占核心区规划面积80%的三里镇,率先扛起征地工作的重担。面对任务重、时间紧的双重挑战,40余名镇村干部迅速组建专项工作组,以“连轴转”的干劲、“钉钉子”的韧劲投入工作,为园区建设打响“第一枪”。

征地工作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也关乎园区建设进度。工作组深知这一道理,坚持把群众工作做在前面:节假日里,他们放弃休息奔赴现场;夜幕降临时,他们走进群众家中,用通俗的语言讲政策、算经济账、谈长远发展,一点点打消群众顾虑,一步步争取群众的支持。在这样的努力下,园区征地工作有序推进,为后续建设扫清了障碍。

征地难题的平稳解决,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按下了“快进键”。“园区发展,基础先行。我们始终聚焦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需求,把水、电、路、气等关键要素保障抓在手上、落在实处。”覃塘工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郑杏礼介绍,通过持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为企业稳定生产、长远发展筑牢了“硬支撑”。

如今,园区基础配套的完善度清晰可见:消防站建成投用,设备房、训练塔、训练跑道等设施一应俱全,园区消防快速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升;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日处理工业污水1.5万吨;专用水厂建成后,企业用水难题得到彻底解决。

走进园区内部,更能感受到基础建设的“精细度”:7.5公里长的热能输送管道凌空架设,精准通向各厂区,为企业生产提供稳定热能。与此同时,投资3.5亿元建成的9公里园区道路,进一步畅通了厂区间的物流通道,让园区运转更高效。

从征地拆迁到设施完善,覃塘新材料科技园以实打实的基础建设,吸引了多个优质项目落地园区。今年上半年,该园区完成工业产值18.58亿元,同比增长3.5%。

优服务,强化保障助力高质量发展

走进桂平新材料产业园,只见一派繁忙景象。广西心连心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绿色化工新材料项目建设现场,各类工程器械轰鸣作响,项目建设正紧锣密鼓推进;已投用的自动化生产车间里,机器匀速运转,一袋袋高塔肥经传送带送抵储存车间,满载化肥的货车正驶向广西、广东、海南等地市场。

广西心连心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全媒体记者张庆杰摄

“从2016年关注广西市场,到2023年敲定落户,区位优势、交通便利是基础,优质营商环境才是关键。”广西心连心生产经理杨庆运直言,当地党委、政府的精准高效服务,为项目提速按下了“快进键”。

把园区项目作为“一号工程”抓牢抓实,是桂平服务企业的鲜明态度。“我们成立园区指挥部,以‘时不分昼夜、事不分你我’的干劲推进工作。”桂平新材料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3个月完成6753亩征地,8个月实现自治区级化工园获批,跑出了桂平重大项目建设的新速度。

速度背后,是全链条服务的坚实支撑。桂平抽调发展改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骨干常驻指挥部,构建起“零距离”服务体系。该市发改局一名副局长主动“代跑”材料,3个工作日便为企业办好施工许可证;原本需半年的能评、安评、环评等手续,仅用两个多月就办结完毕。24个《项目倒排工期表》“上墙”公示、“挂图”督办,更让各环节进展一目了然。

优质营商服务的暖流,同样涌动在覃塘新材料科技园。在该园区,广西绿友农生物科技糖蜜增效肥项目已进入试产阶段。这个总投资3亿元的项目,去年8月底开工,今年5月初就实现第一条生产线试产,全部建成后预计年产能30万吨,通过利用本地糖厂糖蜜废液生产肥料实现“变废为宝”。

“从前期审批到水电路配套,从人员招办到物流保障,问题在哪服务就跟到哪。”广西绿友农覃塘生产基地建设负责人刘艳说,政府部门的各项细致服务让企业对未来发展更有信心。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优服务就是优环境。覃塘区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搭建起“重点项目建设管理专班”,以专班化运作、清单式管理破解堵点难点。“马上办”机制同步发力,专职专员为项目报建提供“一对一”免费帮办,用服务精度换项目推进速度。

覃塘新材料科技园是华南地区仅有的2个国家“十四五”规划发展农药产能重点园区之一,与桂平新材料产业园形成我市绿色化工产业双园错位发展格局。

向未来,企业持续提升含“绿”量

一提到化工生产,不少人会联想到废水横流、废气弥漫、废渣堆积的场景,固化了其“高耗能、高污染”的印象。然而,近年来,我市以产业转型为抓手,推动化工产业向高端化、集约化、绿色化迈进,一批企业用实际行动打破刻板印象,走出了一条生态与效益双赢的发展之路。

走进位于市江南工业园区的史丹利化肥贵港有限公司,厂区内丝毫不见废气飘散、废水横流的痕迹,地面干净整洁,绿植点缀其间。实验室里,工作人员正操作电脑、调试智能设备,专注于复合肥料的研发创新。该公司始终聚焦两大核心课题——提高肥料利用率、破解肥料污染难题,将绿色理念贯穿生产全流程,实现了清洁生产常态化。据介绍,近年来,该公司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绿色原料采购与工艺设备升级,不仅让能源消耗整体下降8%,更推动生产成本降低10%,实现了环保与效益的同步提升。

史丹利的绿色实践并非个例,广西心连心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在布局之初,便将环保基因植入发展蓝图。作为心连心集团全国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该公司复合肥一期项目总投资2亿元,核心是建设30万吨高塔造粒复合肥生产线,配套建设10吨生物质锅炉、污水处理装置等附属设施,从规划阶段就严格遵循“环保设施与生产装置三同时”原则,确保环保与生产同步推进。

针对高塔生产中原料破碎、输送及塔顶造粒易产生粉尘的问题,该公司量身设计“分层联动”除尘体系:塔下原料仓、输送皮带等区域,采用常规布袋除尘技术,高效拦截中低浓度粉尘;塔上造粒塔顶部、出料口等核心区域,则升级为“布袋除尘+文丘里洗涤”双保险模式,两套系统协同发力,确保粉尘排放浓度低于《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限值。同时,公司还创新“被动防泄漏”设计,所有生产设备接口、管道节点均采用密闭连接,车间生产装置保持微负压状态,从源头杜绝粉尘排放。

该公司不仅在粉尘治理上下足功夫,在生产废水处理上同样坚持高标准,确立“源头减量化+循环消耗”思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冷却水、冲洗水等,全部通过专用管网收集,经沉淀、压滤处理后重新回用于生产环节,真正实现“生产废水零排放”。

在覃塘新材料科技园,贵港海螺台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则以“自动化、智能化、环保化”为工厂定位,成为园区绿色生产的示范样本。该公司主营水泥外加剂与混凝土外加剂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生产中既注重资源循环利用,也严守环保标准。

在贵港海螺台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中控室里,工作人员正通过大屏幕紧盯各生产环节的实时情况。全媒体记者姜佳坤摄

在该公司生产车间,自动化控制系统覆盖原材料投放、合成、复配全流程,实现全程监控与智能生产——传统模式下需10多名工人值守的生产线,如今仅需2名操作员即可高效运转。复配与合成车间内,200多条大小不一的物料输送管道,精准连接着19台反应釜,整个生产过程全封闭进行,既看不到生产物料的踪影,也听不到嘈杂噪音、闻不到刺鼻异味。宽敞整洁的车间里,只有自动化设备有条不紊地忙碌着。该公司办公室负责人高述玉告诉记者,先进生产工艺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更实现废气、废水等多种污染物零排放。

从史丹利到心连心,再到海螺台泥,我市越来越多化工企业践行绿色生产理念,持续提升发展含“绿”量,为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态动能。

广西心连心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绿色化工新材料项目航拍图。全媒体记者姜佳坤摄

栏目最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