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否都按时来上学?孩子们都住得习惯吗?”
“要保证学生的餐食质量,科学搭配好食谱。”
“值班老师夜间巡查工作不能马虎,真正要保障好学生住宿安全。”
……
李雪丽指导孩子们学习科技。全媒体记者杨小露摄
9月4日,桂平市西山镇中心小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雪丽趁着开学季到桂平市西山镇白兰寄宿制小学了解教职工返岗和学生返校情况。“看着孩子们背着书包走进校园,我心里既踏实又总悬着股劲儿,尤其是寄宿制的孩子,他们离开家住在学校,晚上睡得好不好、食堂的饭菜合不合胃口,这些事都不能疏忽,确保孩子能安稳住校上学也是当初筹建这所寄宿制学校的初心。”李雪丽说。
“老师,我放学得赶紧回家,奶奶上山摘八角要天黑才回来,弟弟还等着我做饭。”2023年5月,李雪丽到西山镇偏远山区教学点——白兰小学碧滩分校、上垌分校了解情况,看着学生放学步履匆匆回家做家务,这成了她心里解不开的结。
几天的时间里,李雪丽摸清了碧滩、上垌学生的困难情况:路远、家贫,多数是留守儿童,有的父母在外打工,有的跟着年迈的长辈,放学回家既要做饭又要照顾弟妹。回到城区,她立即行动——为7名极困难孩子争取爱心资助,让他们不用再担心“上学吃不饱”;又牵头搭起英语“同步课堂”,让山里娃透过屏幕跟着城区老师学英语。看着视频里孩子眼里藏不住的渴望,她总觉得不够:“光有课不行,得让娃有个能安心学习、好好吃饭的地方!”
李雪丽又一次带着团队再往山里跑,拉着孩子爷爷奶奶的手反复劝:“白兰要办寄宿校,一分钱不收!孩子在寄宿制学校能吃饱饭、有人辅导作业,您不用担心。”好几次,她陪着老人坐在门槛上,听他们念叨“不放心”,又耐心解释“娃学好了才有出路”,终于慢慢解开了老人们的心结。
接下来的几个月,李雪丽成了“跑路人”,她往教育部门跑,把孩子的困境一遍遍说给工作人员听;到企业募捐时,她展示手机里存的孩子趴在土桌上写作业的照片……爱心慢慢聚起来——有人捐架床,有人捐空调,兄弟学校送来新课桌,还有企业赠送直饮水机和厨房冰柜,连周末无人接送孩子的难题,也由她联络的爱心人士解决。
2023年9月,在桂平市教育局和西山镇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在西山镇党委班子和西山镇白兰小学全体人员的努力下,白兰寄宿制小学正式开学,来自该市偏远山区的180多名孩子背着书包到校报到。李雪丽在校门口迎接学生,转头对送孩子来的家长说:“您放心去打工,孩子的吃喝、学习、照看,都有我们呢。”如今,11名老师主动驻守在这里,曾经每天要自己步行几公里回家做饭的学生,终于能在食堂吃上热乎饭,在亮堂的教室里上课——这所“举全社会之力”建起的学校,成了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真正的“温暖之家”。
教育既要守住“上学路”,更要护好“课后时光”。西山镇中心小学管辖着西山镇25个小学教学点和60多所幼儿园,分布呈老城区、新城区、郊区、农村、边远山区“五环”结构,在校学生约2.5万人。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2020年,经学校党委会议和校级家委会议通过,西山镇中心小学率先在桂平市试行课后延时服务,提出要让学生舒心、家长放心、教师用心、社会安心的“四心”承诺。
为了拿出让大家满意的方案,李雪丽带着团队反复调研,一边听家长说“希望孩子在校完成作业,不用回家熬夜”,一边问学生“想不想学机器人、练话剧”,学校党委最终敲定涵盖早餐、中餐、午间住宿及傍晚延时的“全链条服务”,成为桂平市首个拥有完整课后服务体系的乡镇学校。把课后服务变成了“3+N”成长乐园,即语数英三门学科辅导课上,老师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让学生在校就能完成作业。“N”类素质课更成了孩子们的最爱。创客教室里,学生一边操控机器人一边调试编程,话剧社的小演员们正在用心排演节目,足球场上的球员们肆意挥洒汗水……学生的综合素养获得全面发展。2025年8名同学参加贵港市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总决赛获得小学组集体一等奖;2025年广西北部湾人工智能教育大赛,2队获一等奖,6队获二等奖,8队获三等奖,共26名学生获奖;第22届广西青少年人工智能及机器人竞赛暨跨区域面向东盟国家邀请赛6名学生获二等奖;乒乓球社团的龙薇潼在第十五届区运会乒乓球竞赛项目中获得女子单打铜牌、团体第五名、混双第六名。
如今,西山镇1.29万名小学生里,90%参与了课后服务。
从教28年,李雪丽对教育的感悟依旧淳朴。“教育没什么捷径,就是把‘让孩子好’这件事,一天天地做、踏实地做。只要孩子能好好读书、快乐成长、全面发展,那一切都是值得的。”李雪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