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行业 > 正文

【荷老师讲故事】我的学生阿深

2025-07-18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港北区荷城小学 麦慧清  

暑假的乡村,风里带着泥土香。傍晚的乡村球场,孩子们追逐打闹,额头满是汗珠子,眼里闪着野气的亮光。正在散步时,一声怯生生的“老师”让我停下脚步。

回头看,是个皮肤黝黑、脊背微驼的男子,他手里攥着顶草帽,指节粗糙得像老树皮。愣了半晌,我才认出是阿深。

阿深是我在1997年带的五年级学生。当年,阿深是班里最高的少年,总穿着洗得发白的褂子,总在课间把篮球拍得震天响。

“老师,真的是您啊?”他搓着手笑,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团,“您还记得不?那时候我总欠学费,到期末才用稻谷抵;您组织勤工俭学,上山割草割杂木,我背回来的捆子总比别人大一圈。”

我点点头。他却突然低了头,声音闷下来:“那时候您总跟我们说,‘好好读书,走出去看看’。我仗着自己个子高,心里想:‘这么大个子,出去随便挣点啥不行?’小学一毕业,揣着几件衣裳就跟人去广东了。”

跟阿深聊天,我才知道他这几年的生活。到广东后,阿深开始在工地扛钢管,后来学开“革新车”——就是那种用来拉砖拉水泥的车。在这样的工地里,夏天,太阳把他的皮肤晒得脱了皮;冬天,寒风又把他手指冻得裂开了口子。上了年纪的阿深想回来创业,前阵子想凑钱买台收割机,可跑遍亲戚才凑了一半钱……

“老师,我现在才懂,您那时候说的‘走出去’,不是靠力气瞎闯,是靠读书长本事啊。”他抹了把脸,又笑了,带着点苦涩:“您看村里跟我一般大的,当年听您的话接着读书的,有的成了医生,有的在镇上开了店。就我,还在泥里水里刨食。”

“阿深!”我们正在聊着,旁边卖西瓜的大婶喊他帮忙搬瓜,他应着跑过去,脊背在夕阳里弯成一道弧。我望着他的背影,想起当年课堂上,他总坐最后一排,听课时常走神,却在我布置“给十年后的自己写句话”时,一笔一划写:“想让哥嫂(过去农村常把父母叫做哥嫂)不再挑稻谷去抵学费。”

阿深走后,我在村小的旧教室里待了很久,很久。教室的墙上还贴着褪色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行字,黑板缝里嵌着当年孩子们用粉笔头画的小人。突然明白,乡下的孩子就像田埂上的野草,拼着力气生长,却常看不清方向。我们能做的,或许就是在他们还没学会低头时,帮他们往远方多望一眼——不是说读书是唯一的路,而是让他们知道,路可以有很多条路,而知识能帮他们选一条更稳的路。

离开乡村那天,阿深开着他的“革新车”来送我,车斗里放着两个刚摘的南瓜。“老师,等我买了收割机,给您捎袋新米。”他咧着嘴笑,阳光落在他汗湿的额头上,倒有了几分当年少年的模样。

车开远时,后视镜里的乡村慢慢变小。我知道,这个夏天遇到的阿深,会跟着我走进新学期的课堂——不是作为一个故事,而是作为一声提醒:每个孩子的心里,都藏着对未来的盼头,我们要做的,就是帮他们把这盼头,变成走下去的力量。

栏目最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