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讯 近日,在市人民医院产科刚出生的小林(化名)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面色发绀和口吐白沫的症状,让产室里的医护人员高度紧张起来,产科医生立即给小林清理呼吸道,采取复苏囊正压通气等初步急救措施,并快速将小林转至新生儿科。
新生儿科的医生检查发现,小林腹腔中的肠管竟然跑到胸腔里,严重挤压肺部。这种症状被诊断为先天性膈疝。
据介绍,先天性膈疝是指腹腔脏器通过膈肌缺损移动到胸腔内的疾病状态。这种疾病对于新生儿来说可能是致命的。正常情况下,人的胸腔和腹腔被膈肌分开,相互独立。如果胎儿出现异常发育,在膈肌上留下缺口,腹腔中的脏器就会“溜”进胸腔,抢占肺的空间。这种情况会导致患儿发生严重的呼吸衰竭,危及患儿生命,重症膈疝死亡率高达50%。
小林的病情危急,救治刻不容缓,新生儿科第一时间组织胸心外科和小儿外科一起会诊。会诊时,小儿外科主治医师梁彦锴指出,患儿胸片提示左侧胸腔可见肠管疝入压迫左肺,导致患儿肺部无法张开,影响患儿呼吸,如果不及时进行手术,患儿可能出现呼吸衰竭,从而危及患儿生命。
小林的生命危在旦夕。医生和小林的家属讨论后,为了保住刚出生的宝宝,其家属同意进行紧急手术。
手术前,小儿外科副主任医师吴昌耀及主治医师梁彦锴组织医疗团队进行周密的术前讨论,为保护小林的心肺功能和降低手术风险,决定在全身麻醉下对小林进行左侧膈疝修补术。
由于小林出生不足一天,生理机能极为低下,如此弱小的孩子动刀风险极大,需要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这对麻醉和手术两项技术的要求极高。
手术过程中,麻醉团队面临极大挑战,小林血管肉眼不可见,麻醉师在超声引导下完成动静脉通道建立、气管插管等工作,确保手术安全进行。
术中,腔镜进入小林的胸腔后,只见小肠占满左侧胸腔。“新生儿的胸腔狭小,再加上被肠管占满,操作的空间很有限。而且脏器非常稚嫩,我们不仅要将错位的脏器归位,还要确保不造成脏器的损伤。”吴昌耀说,手术进展很顺利,医生将“乱跑”的肠管有序送回原位,并将缺损的膈肌进行了修补缝合。
术后,小林被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进行生命支持治疗。经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术后第4天,小林的身体状况基本恢复正常,摘除了呼吸机后,她能够自主呼吸,生命体征稳定。
经过近15天的住院治疗,小林顺利康复出院,这个脆弱的小生命终于迎来了她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