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筑梦前行。新年的钟声敲响,在阖家欢乐的氛围中,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悄然打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武汉这座人口1000多万的城市拉响了警报:发热门诊全城告满、口罩防护全城告缺、住院床位全城告急。距2003年爆发非典至今已过去17年,中国再度陷入病毒入侵的危机。这一次,我们还能扛过去吗?
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迅速作出重要指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疫情蔓延。李克强总理于1月27日到武汉考察指导疫情防控工作,同时督战武汉“小汤山”医院建设。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武汉的殷切关怀和支持,使中国人民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对抗病毒,大家喊出了“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的最强音。这,是中国的温度。
“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但1月18日傍晚,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疫区最前线。坐在列车上的钟南山,花白的头发,一脸的疲惫。原本在这个年纪的老人早已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而这位老人,却用他宝贵的精力为抗病毒事业做贡献,为了广大的人民,不惜赴汤蹈火。钟南山院士在谈武汉抗疫时,曾双眸湿润,用哽咽的声音说:“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向来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为什么他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他心中有对国家、对人民深深的爱。钟南山院士忧国忧民,舍己为人。这,是中国的温度。
在战役最前线,奔赴着一群最可爱的人——医护人员。他们不畏艰难,夜以继日地救助患者。他们一天吃不上几口好饭,睡觉只能靠在墙边稍作休息。天蓝色的口罩遮住了他们可爱的面庞,没有人能得知他们所有人的名字,但是他们依然毫无怨言,一天又一天地工作,那一张张隐藏在口罩下的脸,定是布满疲惫之色,同时又笼罩着淡淡的忧愁吧。“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生刘艺在出征支援武汉前给儿子写的信中引用的一句话。正是因为中国有千千万万像刘艺一样的白衣天使,有家国情怀,有责任,有担当,才让患者有了重生的希望,给中国人民战胜病魔的信心。这,是中国的温度。
其实不只有那些直接面对生死的人让我们感动和敬佩。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朴实无华的面孔——一位湖南的90后小伙,在一家口罩厂打工,因为工厂收益不好,厂里没钱,只好给价值两万元的口罩抵工资。在抗疫物资紧缺的关头,小伙二话不说,把价值两万元的口罩捐了出来。虽然村支书要给他钱,但是他拒绝了,只说自己是想让更多人能用上口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四川德阳“大树哥”潘大树,家里种有50余亩时令蔬菜。在疫情当头,愿意把自己的10万余斤蔬菜捐献给武汉疫区。他的捐助视频发布后,立即有物流公司回应,免费帮他把19万斤蔬菜运到武汉。当地人也志愿来帮忙收菜,以尽快装车运往武汉。病魔无情人有情,国难当头,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共渡难关。这,是中国的温度。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随着时间的推移,寒冷的冬天终将迎来万物复苏的春天。有了中国的温度,这场战役终将取得胜利的果实。世界将因中国而瞩目,中国,我们能赢!
作者:覃塘街道第三初级中学八年级1818班 陆霄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