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在古典小说《红楼梦》里,主人公贾宝玉的脖子上挂着一块漂亮的玉石,名字叫做“通灵宝玉”。通灵宝玉的大小,和麻雀蛋差不多,“灿若明霞,莹润如酥”,还有“五色花纹缠护”。
传说远古时代,女娲炼石补天,最后剩下一块石头,丢弃在大荒山青梗峰下。有一天,一个癞头和尚路过山脚,看见这块石头,于是施展法术,把石头变成了一块鲜明莹洁、扇坠大小的美玉。贾宝玉出生的时候,嘴巴里含着的正是这块玉石。在小说中,通灵宝玉实际上是主人公贾宝玉的化身或者说幻相,这块玉石的命运和贾宝玉的命运是合而为一、休戚与共的,因此,《红楼梦》又被称为《石头记》。
今天我们学习的字,就是《千字文》中的“玉”字。玉,yù。
甲骨文的“玉”字属于象形字,像是一根绳子串着三块玉石的样子。在篆书中,由于“玉”字的字形和“王”字相似,所以人们又在右下方加上一点,把“玉”字和“王”字区别开来。“玉”字的本义,指玉石,就是一种细密、温润而有光泽的美好的石头。比如我国先秦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句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里的“玉”,就是玉石。诗句的意思是说,其他山上的石头,可以当做磨石来磨玉,以此类推,外来的人才可以为我所用,外来的经验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玉”字从玉石,引申指佩玉、玉制品。东汉语言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䚡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絜之方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玉石是美好的石头,象征着仁爱、道义、智慧、勇敢和廉洁五种品德。正因如此,古人把玉石、玉器和玉制品看得十分尊贵。儒家经典《礼记》写道:“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佩玉是有德之人的象征。古人佩戴玉器,既是装饰,也是警醒,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言行举止,不要做出违背伦理道德的事情。
我们再看,皇帝用的桌子叫做“玉几”,坐的龙椅叫做“玉座”,用的印鉴叫做“玉玺”;皇家的族谱称为“玉牒”,皇宫的台阶称为“玉阶”,皇帝说过的话称为“金口玉言”,皇族的子孙称为“金枝玉叶”,等等。由此可见,玉在古人心目当中的地位是多么的崇高。
在古典诗词当中,“玉”字常常被用来比喻像玉一样色泽晶莹的事物。比如唐代诗人李咸用“崆峒山北面,早想玉成丘”中的“玉”,指的是雪;宋代诗人曾巩“井辘声急推寒玉,笼烛光繁秉绛纱”中的“玉”,指的是水;宋代诗人黄庭坚“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中的“玉”,指的是月亮;宋代诗人陈与义“剩倾老子尊中玉,折尽繁枝不要春”中的“玉”,指的是美酒;金朝诗人王庭筠“青峭江边玉数峰,烟梳雨沐谁为容”中的“玉”,指的是山石;明朝诗人王洪“谷口森森玉万竿,凤毛摇动不胜寒”中的“玉”,指的是竹子;明朝诗人无名氏“万玉枝头绽,芳姿雪衬妍”中的“玉”,指的则是梅花,等等。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玉”字用作形容词的时候,意思是精美的、珍贵的。比如锦衣玉食、玉液琼浆。或者指晶莹的、洁白的、美丽的。比如亭亭玉立、玉骨冰肌。此外,“玉”字也常常用作敬辞,用来尊称对方的身体或者言行。比如玉体、玉音、玉面、玉照,等等。
北宋思想家张载写过一篇著名的铭文,题目叫做《西铭》。其中有一句是这么说的:“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文中的“玉”字,作动词用,意思是磨炼、培养。有句古话说得好:“玉不琢,不成器。”艰难困苦的环境,可以磨炼意志,涵养精神,激发成就一番事业的雄心和斗志。(来源:贵港日报 徐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