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童心圆小记者 > 小记者作品

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

2019-05-08   来源:   网络编辑:邓双   作者:  

我们首先来看两个字谜。其中一个说道:“人出阳关乘白马,明月西落是君家。”另一个说道:“夫人回娘家,头戴两朵花。住了一个月,骑马转回家。”这两个谜语,谜底都是奔腾的“腾”字。谜面是根据“腾”字的字形结构而出的。

今天我们学习的字,就是《千字文》中的“腾”字。腾,téng。

“腾”字属于形声字。在战国文字中,“腾”由“马”字和“朕”字组成。“马”是义符,表示奔跑的意思;“朕”是声符,表示读音。也有的学者认为,“朕”的意思是坐船,“腾”表示弃船上岸骑马。由此,腾字产生了上升、跳跃、奔驰等含义。

东汉语言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腾,传也。从马,朕声。”随着文字的演化,“马”字旁变成了“月”字旁。“腾”字的本义,指通过驿站传递。比如“腾书”,就是通过驿站传送文书。

“腾”字从传送、传递,引申指传播、流传。比如唐代诗人李白《留别金陵诸公》中的诗句“诗腾颜谢名”,意思是说,诗人颜延之和谢灵运的名声流传久远。此外,“腾”字还有乘、驾、挪移等引申义。比如腾云驾雾、腾出时间读书,等等。

成语“杀气腾腾”中的“腾腾”,指气势旺盛的样子。腾蛟起凤,则是比喻才华焕发,就像蛟龙腾跃、凤凰起舞那样。

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有一首题为《符读书城南》的诗,是勉励他的长子发奋读书、出人头地的。其中写道:“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闾。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问之何因尔,学与不学欤。”

诗句的大概意思是说,木不雕,不成器,人不学,不成才。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两个小孩,长大以后,一个成了“龙”,地位显赫,一个成了“猪”,地位卑微。造成这种鲜明对比的原因,就在于是否勤奋好学。诗中的“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意思是说,飞奔而去的骏马,是看不见地上的癞蛤蟆的,比喻学识不同的人,所能达到的境界也不一样。成语“飞黄腾达”,就是从这里而来的。

“飞黄”又名“乘黄”,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马。根据古书《山海经》记载,这种神马样子像狐狸,背上长着角,人骑上它,寿命可以活到两千岁。“飞黄腾达”比喻一个人的官职、地位上升得很快,就像骑上了神马飞奔一样。不过这个词在今天大多用于贬义,具有讽刺的意味。

我们读书求学,是为了丰富涵养,提升能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是为了飞黄腾达。 (来源:贵港日报  徐 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