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童心圆小记者 > 名家风采

一篇参赛稿的宿命,藏在哪?

2019-12-26   来源:   网络编辑:邓双   作者:凌丽  

12月15日上午,我有幸参加贵港市首届“小荷尖尖”青少年新作文大赛的评选工作。一边审稿,一边思考,众多的参赛稿质量都不错,是什么原因能使某一篇稿子在众多稿子中获奖呢?评出结果之后,我也得到了答案:

一篇稿子,想要快速跳出来,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标题。基本上,每个评委面前都有一两百篇稿子,一浏览,标题能体现选材比较独特的稿子,都在第一时间被选出来,比如,《红楼梦》的读后感,《中国机长》的观后感,这样的稿子,在一众写家乡写校园写老师写同学的稿子中,选材比较有深度。选出来后,内容只要不是太差,都能进入获奖候选名单一一多数参赛稿子,内容都不会太差的。

其次在选材。首段能把内容快速加载到评委眼睛里的,会有更多机会从众多稿件中跳出来,得到评议机会。比如有篇稿子,选材是凌晨四点的大街,这个选材角度很新颖,一下子引起好几个评委的共鸣,评委都是有写作经验的,就一致提名这篇稿子作为特等奖的候选稿件。

接着在语言。还是刚才那篇写凌晨四点的稿子,提名为特等奖候选稿件之后,又慎重地在所有评委手中流转一圈,最后到了《贵港日报》副刊编辑高瞻老师那里,高老师感到语言弱些,这篇稿子又从特等奖的位置向下滑了一级,成为一等奖的候选稿一一稿子的宿命,最终还是在语言。

有一篇稿子,写家乡,标题很普通,结构是总——分——总这种很普通的,但是文章的取材视野极开阔,家乡的山,是平天山,家乡的水,是郁江,家乡的花,是覃塘的荷花,语言更是出色,长短句交错,拟人比喻排比细节等修辞一个接一个,句式明显有朱自清、冰心、沈从文这些大家的文章的仿写痕迹,但是这样的仿写,也极其可贵,因为这篇稿子的作者才读四年级,文章的背后,是大量已经内化到血液的阅读。在所有评委手中过了一圈,所有人都赞叹不已,很自然进入特等奖候选稿中。

参赛稿的宿命,除了取决于自身,还取决于组织稿件的老师。因为此次比赛,是以学校为单位统一发送稿子的。报社安排给我审的稿子,一部分精心把字打在方格稿纸上,字与字之间有适当的间隙,稿子单面打印,每篇稿子连指导教师点评,有三页纸,挺有分量的感觉。审稿时,这种赏心悦目的,很自然留下来了。另外一部分稿,字号小,一篇稿子半页纸,感到很单薄。两类稿件摆在一起,入选率高的,自然是前者。

同一所学校,不同老师组织的稿件,入选率也有差别。有的老师,组的稿件全是同样的题目,相似的内容,稿子也没有什么闪亮点。有的老师,比较重视这次赛事,精心选稿,同一个班级,题材不雷同,手法不同,这样组的稿子,入选率是很高的。

通过这次审稿,我阅读了孩子们大量的作品,获奖文章,无一不在“立意高、题材新、体验细”这几点中占两到三点。学校与学校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作文教育是有很大差距的。有的学校,有些班级,孩子选材视野比较开阔,行文流畅自然,有丰富的内容和写作手法,文章有个性,有一定的独立思想。有的学校有的班级,作品选材单一,结构和语言比较格式化,技法很少。衷心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得到恰当的作文教育。

作者简介:

凌丽,70后,贵港桥圩人,贵港市作家协会理事,港南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漆诗歌沙龙成员,贵港日报童心圆小记者团签约教师,小学语文教师。行于中道,珍视手中的笔,写鲜活的文字。有诗歌、散文、随笔刊在《诗歌月刊》《广西文学》《红豆》《嘉应文学》《湛江文学》《长江诗歌》《北流文艺》《三边文学》《荷塘月》等文学期刊。

凌丽_副本.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