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料之乡到时尚之都——桥圩羽绒产业一条街引领羽绒服消费新潮流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作者:全媒体记者易舟琴编辑:周霞

“我们这款羽绒服款式很时尚,而且内含90%绒子,它能更好地锁住空气,形成天然的保温层,保暖效果好、轻便舒适、透气性又好。”2月14日,在港南区桥圩镇的羽绒产业一条街,贵港市松夏羽绒有限公司的销售人员向顾客介绍羽绒服。记者在展厅里看到有男装、女装、童装等长短不一、各式各样的羽绒服挂在架上,后面还搭有一排保暖、轻便、透气性好的羽绒被,大厅内不少顾客正在挑选自己心仪的商品。

据悉,贵港市松夏羽绒有限公司于2014年成立,经营羽毛(绒)的收购、加工、销售,产品销售至江苏、浙江、安徽等地。为了延伸羽绒产业链,2024年6月,该公司注册了诗羽羽绒商标,专门用于销售羽绒服、羽绒被等羽绒制品。

“羽绒产业是港南区的传统优势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40年的发展,港南区已形成完整的羽绒产业链,包括初级分毛加工、水洗羽毛羽绒加工以及羽绒制品加工。”贵港市松夏羽绒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玉婵说,早年父辈从事羽毛收购、加工,生产羽毛软片和二四六片,加工出来的绒子主要销往浙江、安徽、上海等地。

在羽毛加工领域,原料的掌控至关重要,桥圩镇本身就是原料毛之乡,很多江浙一带的采购商纷纷到桥圩镇采购,回去再经过提绒,然后卖给服装厂。“我们有原料,为什么不自己发展呢?”杨玉婵说,作为年轻一代,她既见证了父辈们的艰辛,也见证了新时代的来临。如果只是走父辈的老路,迟早会被市场淘汰,所以要创新。近年来,桥圩镇的羽绒企业家纷纷向江浙一带的成功企业家取经,不断尝试延伸羽绒制品产业链。

2024年3月,杨玉婵到浙江、安徽、江苏等地的水洗制品厂考察、走访、学习,寻找一家以“探索时尚轻生活”为品牌理念,可以与其产生共鸣的企业。“因为现在年轻人是消费的主力军,所以我聚焦的消费者为28岁至38岁的用户群体,通过‘简约不凡、轻松舒适’的设计理念,为用户提供时尚、舒适、轻松的穿着体验。”杨玉婵说,“对于羽绒服,大部分消费者关心的不光是保暖,还有防风、轻盈、时髦等元素。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诗羽对于羽绒材质、面料、版型等方面都力求精益求精。”

“我们现在的机器只能给被子充绒,衣服由于结构较复杂,有链子、扣子这种一体化的生产链带动太多方面,我们暂时还没有这一技术。”杨玉婵说,她选择与浙江、江苏的服装制品厂合作,生产的款式也都按照她的想法制作并进行代加工。

2024年6月,杨玉婵在公司一楼打造一间150多平方米的羽绒服展厅,在产品矩阵上,分别有男装、女装、童装、被子等优质时尚的羽绒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

贵港市松夏羽绒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玉婵(左一)向顾客介绍羽绒制品。全媒体记者易舟琴摄

2024年,港南区在桥圩镇打造羽绒产业一条街,规划了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给排水等,确保入驻商家能够享受到便捷的交通和良好的生活设施。政府还出台了多项支持政策,包括土地指标、企业融资、资金扶持等方面的重点倾斜,以降低商家的运营成本。‌

“镇政府邀请我们入驻羽绒产业一条街,给予很多优惠政策,大力支持羽绒企业的发展。”杨玉婵说,去年12月15日,桥圩镇羽绒产业一条街正式启动,琳琅满目的羽绒制品吸引3万多市民和游客,镇政府还推出了“满减券”、打折等活动,用于增强客户黏性。当天,每个商家的成交额都很可观,羽绒服、羽绒被等羽绒制品销售量6800多件,销售额约200万元。商家都以为只是当天的销售热度,没想到余温一直持续了20多天,日销100多件羽绒衣,直到天气回暖,销量才有所减少。

据了解,为了提高羽绒产业一条街的影响力和刺激消费,今年1月23日,桥圩镇2025年“我们的节日·春节”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艺汇演在羽绒产业一条街举行,共有1000多人参加,有14家羽绒企业提供羽绒产品作为奖品给获奖的观众。

“汇演那天很多客户来逛街买羽绒制品,当天的成交额很不错。”杨玉婵高兴地说,镇政府给予企业大力支持,还有市融媒体中心帮做宣传报道,让许多家乡的朋友刷到羽绒产业一条街的视频、抖音时,纷纷留言,过年回家乡选购羽绒衣。

“年前我们平均日销100件羽绒衣,销售额2万多元。因为很多家乡的朋友在抖音上留言,所以我们春节假期不打烊,每天9时开门,营业到21时30分,日销80多件羽绒衣,销售额2万多元。年后店里日销60件羽绒衣,销售额达1万多元。年后气温回暖,销售额有所下降,这是正常现象,羽绒服本就是季节性的产品。”杨玉婵笑着说:“现在大家一提起买羽绒服,就会想到来桥圩镇羽绒产业一条街逛逛。这条街建得好,把羽绒企业集中在一起,一两家企业的名气可能有限,但是那么多家企业在一条街,影响力就很可观了。入驻羽绒产业一条街是正确的选择,自从入驻后,展厅的营业额有了很大的提升,羽绒产业一条街为我们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