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羽”成金——记贵港市亨利来羽绒制品有限公司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作者:全媒体记者易舟琴编辑:周霞

1月3日,在港南区桥圩镇羽绒产业一条街的广西荷城羽绒有限公司展厅里,近1000平方米的店面挂出了60多款羽绒服,缤纷的色彩吸引顾客陆续进店挑选。“展厅里的鸭绒羽绒服目前零售价在180元到600元之间,鹅绒羽绒服在200元到800元之间,分特价款、鸭绒款、鹅绒款等。”展厅负责人陈永胜介绍。

广西荷城羽绒有限公司是由贵港市亨利来羽绒制品有限公司打造的以从事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销售 为主的一家企业。图为 1 月 3 日,广西荷城羽绒有限公司展厅的销售场景。 全媒体记者易舟琴摄

羽绒产业是桥圩镇的传统优势产业,历经40多年的发展、沉淀、积累,形成全国独有的集加工企业、材料市场门店、羽绒服装定制连锁加盟、羽绒电商于一体的产业格局。目前,港南区共有羽毛羽绒加工企业170家,年加工量9万吨,分别占据全国羽毛羽绒加工总量的28%、世界的18%。2007年,港南区以桥圩镇为羽绒核心产区,被中国羽绒协会授予“中国羽绒之乡”称号。

桥圩镇有羽绒企业150多家,其中60多家规上企业。近年来,从桥圩镇生产出的羽绒,销往广东、浙江、上海等地,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

广西荷城羽绒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是贵港市亨利来羽绒制品有限公司为了延伸产业链,专门打造的以从事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销售为主的一家企业,由此形成了一条集原材料生产、加工、研发设计、品牌培育、销售等于一体的羽绒产品全产业链。

从“收毛”到“分毛” 一根羽毛掀开“中国羽绒之乡”崭新一页

20世纪80年代,许多老百姓宰杀鹅鸭后会将鹅毛、鸭毛丢弃,而东南沿海的羽绒加工厂对鹅鸭羽毛需求较大。瞅见商机的桥圩人,开始自发到周边地区走村串户收购鸭毛、鹅毛,开启了收购鸭绒、手工洗涤的羽绒产业之路。

“1981年,我看到有前辈做鸭毛生意,觉得非常有前景。我也学着去收货,每天走街串巷收购鸭毛,这里10公斤、那里15公斤,凑够50多公斤,然后用自行车拖回家再转手卖掉。”如今已是贵港市羽绒协会副会长、贵港市亨利来羽绒制品有限公司和广西荷城羽绒有限公司董事长的陈绍平回忆说,当时桥圩镇许多青壮年都加入了鸭毛收购队伍,桥圩初步形成了鸭毛购销的集散地。

“一根羽毛最值钱的部分是羽绒。”陈绍平说。穷则思变,桥圩人不再满足于只收购和出售原毛,开始琢磨着怎么把最值钱的羽绒给分出来。1987年,桥圩镇仿制出第一台木板单箱分毛机,羽绒产业从此由“收毛”进入“分毛”时代。

至此,桥圩羽绒业迅速发展,开始出现羽绒加工厂。陈绍平也紧随羽绒业发展的步伐,在1988年成立贵港市永兴羽毛购销部,赚到了羽绒产业的“第一桶金”。

到了20世纪90年代,桥圩羽绒已经成为当地最大的支柱产业,逐渐迈入产业化阶段。而随着羽绒产业的不断改革发展,陈绍平也先后成立了贵港市明旺羽绒厂、港南区桥圩镇建兴羽绒厂、贵港市港南区建全羽绒厂、贵港市港南区华隆羽绒厂,2007年成立了贵港市亨利来羽绒制品有限公司。

得益于一大批羽绒企业的兴起,桥圩镇逐渐形成了集鸭鹅养殖、羽绒加工、羽绒服饰加工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掀开了“中国羽绒之乡”的崭新一页。

智能化设备推动产业升级发展

1月3日,在亨利来羽绒生产车间,一袋袋鹅毛、鸭毛进入自动化生产线,经过预分、除灰、洗涤……历经十几道工序后,一朵朵轻飘飘的羽绒生产出来。

图为近日贵港市亨利来羽绒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角。 全媒体记者易舟琴摄

“我是在生产车间里成长的,对机器性能了如指掌。当时的木板单箱分毛机,受材料所限,木头之间缝隙较大,密闭性能不强,运作起来时,漏风且平衡度不够,机器摇摇晃晃。”陈绍平说,1992年,他根据木板单箱分毛机的原理改造了一台高6米的铁制单箱分毛机,可处理60公斤羽毛,解决了密闭性差、平稳度不够等缺点。

1995年,不安于现状的陈绍平发觉羽毛原料利用得不够充分,分毛机分出来的毛灰里面有小绒花、绒丝和完整的羽毛,丢掉太可惜了,就想着能不能变废为宝。

“当时我就想研制一台除尘器,一开始怕废弃物出不了,就用0.4毫米的圆眼孔洞。经过实验,发现灰尘是跑出去了,但一些羽毛原料也随之跑出去了,回收利用的原料所剩无几。接着,我又换0.2毫米的圆眼孔洞,虽然可利用的原料留下了,但除尘时间一长,羽毛中间的那条梗容易堵塞孔洞。”陈绍平说,经过不断尝试,他发现有一种鱼鳞孔,在实验时出尘率高、不容易堵塞,能提高羽绒的出品率和利用率。

经过不断实践,陈绍平终于研制出羽绒除灰机,可从10吨废料提炼出2吨左右的低品质羽绒,增加羽绒的利用率,剩下的8吨羽毛粉可以用来做饲料。

“以前的分毛机高6米,能处理60公斤的羽毛;现在的分毛机高28米,能处理230至250公斤羽毛。”陈绍平说,为了达到高质量和高产量,亨利来羽绒研发自动化流程,安装了电子数控装置、工艺流程等自动化设备,以前90人的工作量,现在仅需40人。

打造自主品牌 桥圩羽绒漂洋过海

2016年,亨利来羽绒先后打造了“荷城”“贵妃绒”自主品牌,生产水洗羽绒羽毛、羽绒枕头、羽绒被、羽绒睡袋等羽绒制品。

“必须打造自主品牌,得到市场尊重和认同,才能走得更长远。”陈绍平说,为了严格把控产品品质,做出品质更好的羽绒,公司研发高28米、宽6米、厚3米、拥有500立方米容器空间的高绒设备,提高羽绒的纯度,提升羽绒出品率。

“公司打造的自主品牌‘贵妃绒’,每0.01克所含的绒子朵数在70朵至110朵,且绒朵大,蓬松度好,柔软舒适,绒子含量达到95%至98%,达到了5A级羽绒的标准。”陈绍平说,2019年在参加广交会时,就有日本企业想订购“贵妃绒”。然而,2020年,亨利来羽绒生产车间发生了一场火灾,4栋厂房烧毁了3栋,损失惨重。

“但是我从不气馁,是我们的高品质让我有信心继续做好羽绒产业。”陈绍平说,2020年,他经过融资重新建厂。2021年,成立荷城羽绒。2023年,“荷城”“贵妃绒”羽绒品牌受到日本、韩国企业家的青睐,“飞”出国门。

“2023年,桥圩羽绒持续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同时,广西创新构建进境水洗羽毛羽绒绿色通道,打通钦州港到贵港港的新航线,单柜通关成本大幅降低,让企业省时又省钱。”陈绍平说。

在市委、市政府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支持下,通过以商招商,港南区在桥圩镇打造了羽绒产业一条街,千年羽家纺、溶岩羽绒、霖达羽绒等众多羽绒企业一家连着一家,抱团发展,发展壮大。